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Oct 22 Mon 2007 11:08
  • 色戒

 

*我參考一些別人的影評之後,用我自己的角度解釋我看到的色戒。試圖去找尋一個能用來貫穿整部電影的一個中心理念,並去解釋一些原本無法解釋的現象。結果卻是幾近胡扯。其中,客觀的引證少,主觀的想像多。或許,不算是評論,而是望文生義的奇想。

 

一、

玉嬌龍是一個從伊甸園被逐出了角色。她不愛她的家,踢開她的爹娘,重新為自我找尋意義。

李慕白是完美。武功天下第一、外貌一表堂堂、江湖好漢人人稱道、對情感專一不二。

於是,當玉嬌龍遇上李慕白,她只有迷戀、崇拜、追逐。但在崇拜的同時,高傲的她又不願意放棄自尊與自由。這是臥虎藏龍裡的難題。

 


二、

王佳芝跟玉嬌龍同屬一種典型。聰明、漂亮、特出於人群之上。但正是這種自戀讓他們在茫茫人世間感到惶惶不安。

李慕白在「色戒」中卻被一拆為二。

易先生反映了李慕白的全然的「肉」的那一面。睿智、老練、沈著、權勢、力量、物慾、肉慾。

鄺裕民反映了李慕白的全然的「靈」的那一面。熱情、衝動、正直、愛國、單純、脆弱、不定。(或許這樣可以說明為啥李安不很清楚的表明王佳芝到底是因為愛國而犧牲、還是因為愛鄺裕民而犧牲。因為兩者的區別並不大。相對於易先生的財富、暴力、權勢而言,愛國情操與鄺裕民的青春熱血都是一種理想的反映。)

於是王佳芝的旅程就不如玉嬌龍這樣單純。她面對的難題不是在弱小的自我與唯一的絕對中做抉擇(因為「一」已經分裂了),而是靈或肉、聖或俗的矛盾。

一開始,她完全被靈充滿,所以第一次的犧牲根本完全無所謂(天使不會因為你肉體的污濁而遺棄你,不是嗎?)她的心理反映出奇的沉穩、平淡。

第一次暗殺行動的失敗意味著靈與肉的鬥爭的失敗。靈的力量的瓦解讓王佳芝驚醒:一切的犧牲好像都沒了意義。她逃。

她的朋友也不堪這樣沈痛的打擊,更不堪看著王佳芝這樣的犧牲卻一無所值。但渺小的他們又不能幫王佳芝贖罪,他們頂多只能選擇陪王佳芝一同沈淪。機會來了,於是他們讓自己雙手沾滿人血。他們不是在殺人,而是在對理想宣示輸誠。所以,每人都甘心主動捅那一刀。(李安花了這麼多功夫鋪陳這場誇張的血腥與暴力,可是我念的幾篇影評卻隻字未提。明明整部戲就在暗示性與暴力是互通的,可是大家顯然寧可注意性愛場面,忽視暴力場面,卻又言之鑿鑿的說他們在性中看到暴力。怪。)

三年後,王佳芝為過去的犧牲找回一點意義的機會又來了。這是一個賭。她很可能失去更多,但她若是選擇不賭,過去賠的也不可能收回來。所以她不假思索的接受了。王佳芝在小破書房裡見了老吳(如同Bourne在冰冷的實驗室裡見了Dr. Hirsch),為了完成過去許下的使命,再次選擇把自己賣給Mephisto。

正因為王佳芝是在這種力量(聖對俗的聖戰)的驅使之下去面對易先生,所以接下來她在與易先生的互動中的種種喜怒哀樂都似乎夾雜著兩種成分:

譬如,她在第一場床戲之後的笑。到底那是笑易先生的上鉤?還是笑慾望的滿足?

譬如,她對易先生說「我恨你、我恨你」。到底是一種欲拒還迎的圈套?還是相思真情的流露?

譬如,第三場床戲中的那種狂暴,到底是極悲?還是極喜?

譬如,那首歌到底是唱給鄺裕民的?還是易先生的?

或許這些都根本沒有一個確切的解答。因為她正是為了完成靈給她的使命去面對肉的誘惑與挑戰。她的情感中既有對靈的忠誠實踐,也有對肉的無力屈服。

不過,漸漸的,在王佳芝身上的戰爭,彷彿肉有凌駕靈之上的趨勢。這不僅在於她說易先生「還要鑽進我的心」,也反映在她認識到她過去信仰的力量之無能上。三年前,這群人失敗了。爾後,先有兩個女情報員被拆穿、老吳妻小被殺了、接著是其他成員被逮捕、鄺裕民又始終只能敲邊鼓。她看得很清楚,這群人除了靠我出賣自己的肉身之外,完全沒有獨立對抗魔鬼的力量。就在此時,王佳芝知道她已經超越了這個她曾經可以依賴的力量,而得全然的獨自面對魔鬼的試煉。對手強大,而她孤身一人,她能成功嗎?所以恐懼、歇斯底里、哭泣。

這場戰役在受戒那一剎那有了結果。戒指代表王佳芝在幾場對抗上最終的勝利。

第一、當然就是易先生對她的愛。這是王佳芝流淚的原因,也是她讓易逃走的原因。

第二、她用她的肉體讓易先生真正的愛上了她。易先生的愛讓王佳芝不用再因為跟易先生發生肉體關係就意亂情迷而感到愧疚。現在,不是易先生鑽進了她的心裡,而是她佔據了易的心。「連易這樣的魔頭、惡棍都屈服了,我受一點誘惑當然就不算什麼了。」 或許,也是對她自身女性的肉體的魅力的一種肯定。

第三、易的屈服讓她一直以來所有的犧牲都有了意義。嚴格說來,她沒有完成鄺裕民交給她的任務,易跑了。然而,當初她因為愛上那從鄺裕民身上所反映出來的那種光亮純潔的典型而在心底自我承諾的犧牲奉獻卻得以完成,所以,她完成了自己。她用她源自於一種對純真的理想的熱情征服了易先生這樣的魔鬼。 

因為這場大勝利,讓王佳芝的心境有了大轉換。明明任務失敗,組織大難臨頭,整個畫面卻充滿了一種前面沒有的輕鬆寫意。原本枯燥、孤寂、虛無的城市,現在出現了俏皮的三輪車夫、迎風搖曳的風車、話家常的路邊老太太。易先生雖然危險,但已經是她的人了。去他那裡吧。沒什麼。

 

她對勝利的喜悅更反映在一個簡單但重要的畫面上:她在臨刑時一點也沒有哀怨、恐懼、不捨。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樣都是殺手,為什麼Bourne永遠不敗?不只因為他是頂尖的,而且他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從那一槍開始,他就把靈魂賣給了魔鬼。

然而,就像Bourne對小女孩說的: "When what you love gets taken away,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一直以為自己為命運作弄,結果,卻發現這命運是自己選擇的。

Bourne: "Why me? why did you pick me?"
Dr. Albert Hirsch: "We didn't pick you. You picked us. You are  volunteer, right here. You said you want to serve. You knew exactly what it meant for you if you choosed to stay."

Dr. Albert Hirsch: "When you finish this, you will no longer be David Webb."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道明與蔣雯麗主演。還有一些其他都見過但叫不出名字的演員。

我覺得陳道明演得到普通,好當然是好,但沒令人驚豔的感覺(他還是適合演皇帝或儒生吧)。蔣雯麗倒是真的太厲害了,把一個神經兮兮、疑神疑鬼、發起火來似乎可以把天都劈開的女人演的絲絲入扣。看著看著,就算我不是宋建平,見了她的眼神都會發毛。有一幕她在大雨中堵宋建平,畫面一轉到她身上,像個奪命鬼一樣,還真的嚇了我一跳。

整個戲給人的感覺很沈重,雖然沒有張愛玲小說那種悶死人不償命的感覺,但也是夠累人的了。

故事角色的設定很典型,但似乎過於簡化了一點。宋建平沒有父母,於是戲中就沒了婆媳問題。林小楓的父母人太好,真實生活中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又被簡化了一大半。不過好處就是可以把重心都放在這兩人身上。

宋建平應該是沒問題吧,頂多就是傻了點,不懂得瓜田李下的道理。基本上,問題都出在林小楓身上(男人觀點?)。然而,為什麼呢?

我想起西蒙波娃說的一段話,是她解釋女人為什麼愛遲到。波娃說,女人在約會的時候愛遲到,因為她除了遲到之外什麼也不能做。首先是不能在社會上建立獨立的身份地位,後來又不能主動追求愛情、可能也不能自己決定約會的時間地點(今非昔比了?),於是她只能藉由遲到來提醒這個男的她也是一個有主張有意見有感情的人。或許林小楓也正是因為這種無奈、無助、不安全,而變得歇斯底里。對宋建平而言,做好他的本分(醫生)不僅完成了他對他的家庭應負的責任,也完成了一種社會角色。對林小楓而言,做好她的本分(家庭主婦),所完成的僅僅是一個家庭主婦。宋建平完全可以捨棄這個家還仍然是一個成功的人物,但林小楓的社會地位完全須以宋建平為「參考書」。再說,如果宋建平沒有天天準時回家吃晚飯,她就連她是否真是個合格的家庭主婦都不知道。可憐啊。

結尾結的也挺好的,有點美感、有點啟示性的意味。不過未免太戲劇化了一點,現實生活中哪有這麼多這種事呢?不過,這就是戲吧。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 Oct 03 Wed 2007 05:46
  • 禮貌


我媽是老師,所以家裡常常可以收到學生家長打來的電話。有時候有些電話是晚上很晚的時候打來的,而且一說就說個不停。為此,我爸爸還生過幾次氣。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一、

上星期六早上我去學校參加一場亞洲研究的研討會,這個是一個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每天都有好幾個會期,每個會期又都有三四場的小組討論。我挑了一個「The political culture and religion of 20th century China」去聽。

三位講者。一位美國教授報告了他關於中國民間信仰的研究,他說清末民初的讖緯符咒是有其淵遠流長的道教源頭的。一位來自柏克萊的中國歷史系博士生報告了民初各派知識份子(章士釗、梁啟超等)的政治理念的路線之爭。另一位同樣來自柏克萊的中國歷史系博士生的研究是關於民國二十三年蔣介石推行的新生活運動。有趣的是,在之後的討論時間當中,幾乎所有與會學者的關切都集中在那篇有關新生活運動的文章上。

為什麼呢? 想想也不奇怪,中國過去的民間信仰不要說對西方人來說沒有意義,就算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陌生。民初學者的路線之爭,無論是從最具民主自由意識的共和派,到較溫和穩重的君主立憲派,再到最保守的保皇派,基本上都是套西方的理論來自圓其說,從西方的立場來看,不過就是東施效顰,依樣話葫蘆。 而新生活運動體現出來的是一個始終不忘做之君做之師的傳統國家的心態與作為,這點正好投西方人之所好,因為它就算不是反映出中國的落後,也凸顯出了中國的不同與特殊。

會後恰巧有個機會與會中的學者共餐,而從這個簡短的對話當中也可以發覺一些有趣的現象。美國的學者跟中國學生聊天,關心的是西方應該如何利用這次奧運的機會來要求中國改善人權問題(儘管他們都相信中國常被西方世界誤解也認為西方政府應該給中國政府更多的尊重),等到美國學者一走,等到這些中國學生一知道我是台灣人,就開始討論起台獨的問題了(儘管他們說他們理解台灣與中國的不同是存在的)。 你可以發現,人都是喜歡撿對他們自己來說簡單容易的問題來討論。

討論人權與自由,無論怎麼個討論法,美國人都是贏家。在這方面,美國就是先進,中國就是落後,剩下的問題只是我該如何同情你、理解你、幫助你、改變你、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只好出於善意的管教你一下。 討論台獨,我中國就是崛起中的強權,而台灣不過是個仰人鼻息的邊陲小島,我試著尊重你、理解你,但台獨根本上是無理的、是無知盲從的台灣老百姓被心懷不軌的台獨份子洗腦後的結果。

美國學者大概不太願意去想,在西方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現代意義的民主、人權、與自由都不存在,而在這段時間當中,中國政府大致穩定的維持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政治組織,孕育出幾個規模比西方大了好幾倍的城市、並完成了在很多方面都十分傲人的成就。當然,他們可以說,時代在進步,舊的東西就應該被淘汰。然而,除非他們完全否定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斯多葛、奧古斯丁,否定和諧、情感、與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然後肯定的說當代這種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民主體制是最好且唯一的政治社會模式,否則他們在要求中國接受這種價值時就應該三思而後行。美國人為何不去想想,相對於他人、社會與整個外在世界而言,個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是唯一的?

然而,同樣可悲的是,中國人為了回應美國的這種要求竟然完全忘記自身豐富的傳統而胡謅出「經濟人權」這種東西。中國人什麼時候竟卑微到只能要求他的政府給他溫飽?

同樣的,中國人通常對"中國"一概念也不願意加以任何一點點的反思。他們先預設了中國的範圍與“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真理性,再推論出他們想要得到的結論。什麼叫做「大家都是中國人」,什麼叫做「大家都是中國人,當然要是一個國家」,這些都不是問題。「台灣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份」,就是這樣啦。

當他們跟我說「『XXX』一聽就知道是一個台灣人的名字」時,不願意進一步的去承認這就證明了台灣已經有了一種不同於中國的文化。當全中國的人都欣然沈醉於被周杰倫的歌聲征服時,他們想的是要如何征服台灣。當中國人嘲笑台灣民主的荒唐時,他們得暫時忘記他們的貪官污吏的可恨。

中國人之中也有不少開明的人會說:「台灣要獨立就獨立吧,我才不在乎台灣呢! 」但是為什麼台灣不是本來就應該是獨立的呢?為什麼台灣渴望被承認就不能像中國渴望被尊重一樣名正言順?

北京抱怨國家為了迎接奧運會對北京交通進行強行限制。江浙抱怨中央的計畫經濟阻礙當地經濟的自由發展。東北抱怨國有企業的民營化讓這個過去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如今充斥的粗暴的下崗工人。山西抱怨國家刻意壓低山西煤礦的價格以利能源密集工業的發展,卻犧牲了當地的好山好水。然而,這裡面其實有一個一貫的邏輯:正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江蘇、浙江、遼寧、山西、北京、上海、寧波、溫州、嘉興、紹興、揚州、吳錫、南京、蘇州、杭州、武漢、襄陽、宜昌、成都、重慶、合肥、洛陽、鄭州、瀋陽、大連、撫順、遼陽、旅順.........,別忘了還有伊犁、烏魯木齊、西寧、拉薩、日喀則....也都是中國的一部份。為了「中國」,大家都應該犧牲自己的自主與利益。

中國人何不去想想,固然大家都是中國人,這世界上有些事情我們是不應該以群體為名義去逼迫個體去做的?

海外的中國學人常不免在回到中國或是留在美國之間猶豫掙扎,一方面不捨得中國、一方面相信在美國可能獲得更安穩的生活。然而,同樣的邏輯用在不同的地方卻有不同的正當性。當台灣仰賴美國或其他外力來保障自身的自由安全與福祉的時候,是數典忘祖、媚外崇洋的分裂主義。中國人何不想想,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可能完全有理由為了追尋更好的未來而向過去說再見?

然而,同樣可悲的是,台灣人竟想出來「去中國化」這種可笑的把戲。

 

二、

於是乎,這悲劇是雙重的。站在權力高位的人對下斥之以鼻、氣指頤使,不願反省;站在權力低位的人自亂手腳、病急亂投醫。誰都不會得到真正的益處。

然而,作為一個台灣人還是挺好的。正是因為我們處於權力的最低點,我們的一切都被否定掉,所以我們才能真正的一切重新來過。

 

三、

然而,台灣其實也不是最低位的。名為亞洲研究,誰關心緬甸、菲律賓、哈撒克?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Sep 07 Fri 2007 06:06
  • 分手


時間總是這樣,輕輕忽忽的流著、飄著。緩慢,但從不停止。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Aug 21 Tue 2007 13:39
  • 游泳


今年暑假一直都沒游泳,直到上週到草莓湖釣小龍蝦時小小玩了一下水,又想起了游泳的滋味。於是去學校旁邊的戶外游泳池辦了一個月的證(三十多塊),抓著夏天的尾巴鍛鍊一下。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在Zion National Park門口的中國餐廳「滿園」吃飯的時候,老闆娘跟我們說,在公園入口處幾英里之內的商家都是本地人開的,大型連鎖店都得設在稍遠的地方,為的是保持地方特色。難怪,像Best Western,Hotel 6這樣的大型連鎖店的影子居然很難找。也虧得這樣,我們才可以在一家看似不怎樣的小店裡面吃到用Bumbleberry這樣特別的果子做成的pie。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陪Derek去Fedex寄東西回他在花蓮的老家。服務生在電腦上查了半天,才發現Fedex的服務還沒有擴展到花蓮。於是他得先把東西寄到台北,在想辦法從台北運到花蓮。Derek開玩笑的說,他開始覺得他不再反對蘇花高了。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蜘蛛人三連劇跟母體三連劇都是很精彩的電影,而其精彩在於即使剝掉他們那些奇幻的特效的外衣,其劇情也很發人省思。尤其是母體三連劇,活脫就是Berkeley主觀唯心論哲學的科幻版。可惜,炫麗的特效、曲折的劇情掩蓋了其他。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七月二十四號,是猶它州的先鋒節(Pioneer Day,又稱Day of47)。這是一個只屬於猶它州的節日,所以有的公司給員工放假,有的不放。我看網路上說,先鋒節是猶他最大的節日,比七月四號的美國國慶還大,當天會有更大的遊行與更大的煙火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0 Fri 2007 22:09
  • 清晨

 
今天早上不知道怎麼搞的,七點不到就起床了。臉上一直癢癢的,可能是因為溫暖的夏天讓我的地下室裡的小蟲子越來越多了,說不定哪隻在我臉上撒尿了。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有時候會聽到一些中國人說一些類似這樣的話:「中國這麼大,什麼東西沒有....」,或是「中國人這麼多,撒泡尿就把他們給淹死了....」,或是「中國人幾千百年前就發明了XXX嘛,這些外國人懂什麼.......」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跟學長聊天,聊到台灣未來的國際地位,讓我想到一個以前想過的問題。那是我跟那位巴拉圭小姐阿敏聊天之後突然感覺到的。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