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美國留學的東亞學生當中,台灣人有一個特色。韓國人、日本人、大陸人幾乎都不會為自己取英文名字,而寧願用他們那個讓美國人打死也念不出來本名。台灣人則幾乎都會為自己取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甚至,即使在台灣人之間,彼此也用這個英文名字互稱。久而久之,常常會有只知某人英文名字而不知其中文本名的現象。

我認識幾個美國朋友對這個現象感到不解。他們問:「Why don't they use their real name?」有些美國人甚至會在知道我們的英文名字之後,執意要我們告訴他我們的中文本名。他們覺得這是一個瞭解我們的文化的方法,也是對我們個人的尊重。

對台灣人來說,取一個英文名字或許是出於一種善解人意,為的是讓美國人可以更自在的與我們溝通。或許也是出於一種討好,為的是讓我們自己更能打進美國社會裡。無論如何,我們的名字是可以為了他人而改變的。

這種現象恐怕還不只發生在國外而已。我聽過很多台北人在與他們的同事溝通的時候,也是用英文名字。但我不清楚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

台灣人隱藏自己的名字的習慣,在電影「海角七號」裡獲得了經典性的示範。從戲頭到戲尾,沒有一個角色用自己真正的、完整的姓名登場。只有一個例外,日本歌手中孝介。

對我們來說,不用本名是一個刻意的、巧妙的安排。「茂伯」、「阿嘉」、「馬拉桑」、「大大」傳達出來的是一種鄉土、熟習、親密的主觀感受。就好像我們很少用本名稱呼我們的家人或密友。因此,這種捨棄名字、模糊掉個體身份的作法,換得一種你儂我儂、和樂融融的氣氛。在墾丁的美景與夏夜晚風的薰陶之下,人們不需要區分彼此。這一點,海角七號多少是成功的。在戲外,台灣人喜歡捨「總統」、「先生」、「市長」、「主席」而稱阿扁、小馬哥,也是相同的道理。

然而,無論如何,「名字」是我的一部份,甚至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份。沒有名字,就沒有我。一個人不用真姓名面對世界,反映出來的可以是個性的缺乏、不敢肯定自我。甚至是對責任與義務的恐懼、或是在群體之中逃避自我。不能直接大膽說出自己的名字的我必然是殘缺的。

這就成了海角七號的一大弊病。除了鎮長一角之外,海劇中其他的角色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沒有個性的紙娃娃。我們看不出阿嘉為什麼先去了台北、又憤恨的離開台北。我們看不出他喜歡什麼樣的女生、什麼樣的音樂。茂伯與馬拉桑稱職的甘草型的人物,為大家帶來歡笑。但我們看不出一個郵差先生與推銷員跟音樂與主角阿嘉之間有什麼關係。

最遺憾的是,作為本戲的主軸之一,阿嘉與友子之間的情感變化只有很草率粗略的交代。因為沒有個性、歷史、思想、意志,阿嘉這個角色就缺乏了鮮明的靈魂。沒有靈魂的人當然沒有情感,於是阿嘉對友子的情意也就唏哩呼嚕的。他與友子怎麼從敵對到合作、再從合作到欣賞、相愛,戲裡都沒有交代。若非借了酒後壯膽的阿嘉爆發出原始的性衝動以說明他對友子的熱情,導演幾乎沒辦法向觀眾述說阿嘉與友子之間的關係。阿嘉作為主角,反映出了我們對「人」與「自我」之認識的空洞,甚至是對自我的遺忘與疏離。一個人若是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能肯定,他當然就不可能更深一層的去認識自我,也就更不可能有明確的自我情感與主張。當然,這種模糊、空洞的性格很可能正是我們台灣人所求的。因為,我們的主角是「阿嘉」,而「阿嘉」是一個乳名、別名、小名,卻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名。在我們眼裡,一個小孩子當然不會有太鮮明強烈的思想與情感,所以「阿嘉」的內心戲也就不重要。「阿嘉」作為一部極成功的台灣本土電影的主角,反映出來的是台灣人把自己孩童化、幼稚化、去個體化的結果。

也因此,動人的情詩只有六十年前的日本老師才寫得出、念得出。在整齣戲裡,只有日本人才能有真正的名字(中孝介)與情感(日本老師)。換言之,只有日本人才真正具有「人」的地位與尊嚴。所以在演場會裡,阿嘉、茂伯、馬拉桑也只能扮演暖場的作用。他們的身份與郭台銘先生的代工帝國一樣,不計名分,默默的流血流汗,把舞台上的光鮮亮麗讓給別人。我們都很清楚的知道我們不是主角。

奇妙的是,一群沒有名字與靈魂的角色,這對台灣觀眾來說似乎不成為一個巨大的障礙。大概我們早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沒有名字的民族,一個沒有名字的民族究竟有什麼獨特的個性與情感也就無關緊要。在海天一色之下,天真爛漫的鄉土氣息、人與人之間沒有深度與嚴肅卻像孩子一樣的嘻嘻哈哈,這些元素才是台灣人看重的。換言之,在我們犧牲掉個體性之後,換得的是人在群體之間的悠遊自在。我們求得是讓自己消失在背景當中。

拋棄掉名字,反而讓我們得到另一片天。我們不用自己的名字,反而跟別人合得來。我們用英文化名與美國人溝通,我們用日本情詩來描繪我們自己的情感世界。這種精神讓台灣留學生少有隔閡的與韓國人、日本人、美國人交往。昨天中國時報上才報導,大前研一先生稱讚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熟悉英文、中文、日文的國家,這成為台灣在全球化與東亞整合之過程中可貴的資產。

然而,這份資產來得卻很荒唐。那是過去幾十年、幾百年來台灣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名字為何的結果。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看這件事?這是一件值得欣喜還是悲傷的事?我們要拋棄它而回歸於一種以不可含糊之個體之權利義務與尊嚴為基礎的現代政治社會秩序,為歷史平反,為自我人格伸張正義?還是我們要擁抱它而創新一種超脫既定個人與國家之籓籬的新人我關係與新國際秩序?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月十八號星期天,早上跟媽媽逛完菜市場之後,我就去我家隔壁的建功國小領消費券。需要的東西很簡單:通知單(暨委託書)一張、與我們家三人的印章與身份證。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康德說,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涵蓋了近代民主自由政治的最基本精神。基於對人之自身去開創一種幸福生活之能力的信仰,我們把整個政治社會建立在以人性為實底的基礎之上。我們說,社會與國家存在是為了個人,而非相反。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自己不懂汽車,也不懂工業。不過從我自己知道的一些經驗,我知道美國車是絕對拼不過日本車的。怎麼說呢?

 

以前我日本室友跟我講過一個故事。他說toyota汽車內部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信箱,所有的信箱疊在一起,就像我們在郵局看到的那種,像是一面牆一樣。他們內部有專門負責送發信件的信差,他的工作就是把每個人的信送進他們的信箱裡。toyota曾做過一個研究,就是這個信差應該站在信箱牆前個哪一個位置,這樣一來他平均塞信至每一個信箱的時間加總起來會是最節省的。toyota所要求的效率與仔細從這個小事就可以看出來。

 

那時候我對我的室友不是很瞭解,當時我感覺他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好像有點不屑的樣子,可能覺得toyota做事有點太雞蛋裡挑骨頭了。後來我慢慢發現,真的,日本人做事都是這樣。小事我也不記得了。舉三個比較鮮明的例子:

第一、我室友以前有一陣子在看一本書,日文的。內容是教育讀者怎麼樣每天晚上九點睡覺,然後兩點起床。書中說,如果你真能如此,每天可以比別人多出多少小時的工作時間。經年累月下來,當別人還在為怎麼償清卡債苦惱的時候,你已經年薪百萬了。

第二、我室友有一個廚房專用的秤。他做菜的時候都會秤一下需要多少材料。譬如說,他煮麵的時候一定只煮一百公克的麵條。前一陣子他很高興的跟我說,他現在隨手抓一把麵條都很接近一百公克了。

第三、上星期有一次我看到他在秤煮好的米飯。我問他你在幹什麼。他說他需要知道他每餐要吃多少飯。我說:「難道你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飯嗎?你不能用眼睛看一看來判斷嗎?」他說:「我要準確一點。」

 

把日本人做事的精神與美國人大而化之、可有可無的風格相比,如果美國做的汽車會比日本人好才有鬼。

 

回到美國國會的汽車抒困案。對一個從台灣來的政治係學生來說,這個抒困案會經歷這麼多的討論與困難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怪事。

 

如果這個案子發生在台灣,我保證,這個案子會像消費卷一樣,在正式進入立法院討論之前,已經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輕鬆通過。為什麼?如果雲門舞集燒個火,大家就可以把政府不補助藝文團體罵翻天,那麼,如果有一天竹科幾個攸關台灣整體經濟與數萬家庭生計的電子大廠,以倒閉關廠為威脅來要求政府金援,誰敢反對?台灣人一直不願意正視一個很清楚的事實:他們要的是一個社會主義政府。我們的政府在事實上也是一個社會主義政府(全世界有多少國家的健保比我們的"好"的?)。但是你不能跟台灣人這樣說。他們必須靠民主、自由、獨立、尊嚴等概念來維護他們僅存的一點自尊心。

 


以下是我朋友的原文:

 

******************************

 

年关难过之 Big 3 和 失业

 

这几天上下班路上都在听CNBC 关于要不要bail out big 3  所有人争论的面红耳赤 热火朝天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來文天祥的「正氣歌」裡的顏常山是顏真卿的堂兄。真是一家好樣的。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四年那場選舉我錯過了。一則是因為那時我才剛來,一切都還人生地不熟,二則是當時的兩位候選人也不能引起我的什麼興趣。這次不一樣。我記得之前看到一個人說:「美國人有可能會選出他們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而誰都不想錯過這個歷史性的一刻!」我就是那樣的人。另外,雖說我不太確定歐巴馬到底好在那裡,但我相信政黨輪替總是好的。共和黨已經做了八年,但並不是做得太出色。可以換人做做看了。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2008年11月4號     "Yes, we can."                                  1963年8月28號   "I have a dream."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hen I see Scarlet Johenson and feel she is cut.

能用英文聽歐巴馬先生的演講是一件幸福的事。撇開內容不談,他的演說本身包含一種精準的韻律、節奏、高低起伏。譬如說他連用了好幾次Yes, we can,但是每一次他的腔調與神情都不一樣。在配合上他獨具磁性的嗓音,讓你聽著聽著就不知不覺的就隨著他的話翩翩起舞、熱血沸騰。比較起來,陳雲林與江丙坤的演說只讓人想要昏昏欲睡。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Latino,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 ha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of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y,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I just received a very gracious call from Sen. McCain. He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and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him and Gov. Palin for all they have achieve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renew this nation's promise in the months ahead.

I want to thank my partner in this journey, a man who campaigned from his heart and spoke for the men and women he grew up with on the streets of Scranton and rode with on that train home to Delaware, the vice-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e Biden.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16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and the love of my life, our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Sasha and Malia, I love you both so much, and you have earned the new puppy that's coming with us to the White House. 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 i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ma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and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

To my campaign manager, David Plouffe; my chief strategist, David Axelrod; and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

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 it belongs to you.

I was never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is office. We didn't start with much money or many endorsements. 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 $5 and $10 and $20 to this cause.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the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is earth. This is your victory.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 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 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time — two wars, a planet in peril,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 There are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will lie awake after their children fall asleep and wonder how they'll make the mortgage, or pay their doctor's bills, or save enough for college. There is new energy to harness and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nd alliances to repair.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one term, but America —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lse starts. There are many who won't 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and we know that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 — 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used hand by callused hand.

What began 21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must 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not happen without you.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 of service and responsibility 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In this country, 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 — as one people.

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Let u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 a party founded on the values of self-reliance, individual liberty and national unity. Those are values we all share, and 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won a great victory tonight, we do so with a measure of hum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heal the divides that have held back our progress.

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And to all those watching tonight from beyond our shores, from parliaments and palaces to those who are huddled around radios in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our world — our stories are singular, 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 and a new daw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is at hand.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is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For that i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And what we ha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

This election had many firsts and many stories that will be told for generations. But one that's on my mind tonight is about a woman who cast her ballot in Atlanta. She's a lot like the millions of others who stood in line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except for one thing: Ann Nixon Cooper is 106 years old.

She was born just a generation past slavery; a time when there were no cars on the road or planes in the sky; when someone like her couldn't vote for two reasons —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and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er skin.

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 — 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 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 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 Yes, we can.

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 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 Yes, we can.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she saw a nation conquer fear itself with a New Deal, new jobs and a new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Yes, we can.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she was there to witness a generation rise to greatness and a democracy was saved. Yes, we can.

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 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

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Nov 04 Tue 2008 16:39
  • 感慨

 
剛剛在MSN上跟好久沒打招呼的曉涵聊了一下。她說她已經結婚了,就在上個月。我想說,天啊,怎麼一聲不響就結婚了呢。居然也不事先告知一聲,好讓我送個禮物給她。丹佛也不遠,說不定我還可以去參加她的婚禮。於是我就把她罵了一頓,說她太不夠意思。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前幾天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一則新聞,在加州這次大選中還有一個關於保護農場裡的動物的提案也要交付公投。鑑於一般大規模農場為了大量生場,動物都被關在狹小的空間裡,除了吃喝拉撒之外都動彈不得,太不人道,所以這個提案主張通過一些反對殘酷對待農場牲畜的法律限制。

「美國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的執行長Wayne Pacelle說:「如果我們養那些動物是為了吃他們,那麼至少我們也應該在他們生前善待他們,並讓他們的"人生"至少好過一點吧。」

除了人道關懷之外,善待動物還有一些利益上的好處,譬如食品品質會更好、保護小規模的家庭式農場、減少污染等等。

這個提案的正式名稱是「殘忍對待牲畜防制法」(Prevention of Farm Animal Cruelty Act)。其目的是禁止對牲畜的不人道空間限制,以致於阻礙其自由轉身、躺下、站立、與充分伸展四肢(The purpose of this Act is to prohibit the cruel confinement of farm animals in a manner that does not allow them to tum around freely, lie down, stand up, and fully extend their limbs.)。

反對的理由當然主要是經濟利益考慮。有沒有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詳情請看紐約時報:http://www.nytimes.com/2008/10/24/us/24egg.html?_r=1&scp=2&sq=california,%20proposition%202&st=cse&oref=slogin

還有二號提案的宣傳網站:http://www.yesonprop2.com/

Youtube上的卡通短片:http://tw.youtube.com/watch?v=oqPJsfjjyZU


Youtube上的辣妹報新聞:http://tw.youtube.com/watch?v=AByJ32Fe9AU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十一月四號,美國加州的居民除了要選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總統之外,他們還要在另一個或許更重要的問題上作抉擇。第八號提案(Proposition 8)是一條針對加州憲法的修正案,它的條款原文是: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David Brooks在十月十七號一篇提名為"Thinking About Obama"的文章中討論了歐巴馬的性格。布魯克先生非常細膩的回憶歐巴馬過去兩年來在公共場合的表現,並將歐巴馬與過去的美國總統與他的對手麥侃先生作比較。布魯克大力讚揚歐巴馬之沈著、穩定、冷靜、與理性。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兩件事。

 

第一、從民主化開始之後,褒貶政治人物在台灣就不再是一個禁忌。顯然台灣人也熱衷此道。事實上,台灣人對「政治人物」的興趣遠比對「政治」的興趣來得高。我們所謂的「政治新聞」很大程度上根本就只是「政治人物的公共生活日記」而已。我們所謂的「政治評論」也不過就是「政治人物言行、能力、操守評論」。國際政治、國際經濟、憲政理論、政府結構、政策決策過程、政治文化、社會文化等等抽象的結構性問題不會成為公眾議題的焦點,甚至也不是政治菁英的焦點。

 

然而,儘管我們對個別政治人物的個別言行有著近乎狂熱的興趣,很遺憾,我們從未從其中發展出更有意義的系統性理論。我們沒有深到去探索政治人物的心理、成長背景、待人處事的模式、從政的原因、追求權力的動機、在政治競爭中成功的原因、對台灣社會與人民的看法、對台灣政治前景的分析判斷、乃至於對人生、歷史、民族、國家的觀點。我們也沒有廣到去分析比較不同政治人物的性格、作為、成就、立場,並從中交叉比較來推演出一套更宏觀、客觀的比較政治人物的方法。

 

中國自古講究人治。因為人治,所以對政治人物的品行就很有講究。「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又有謂「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一字之褒,榮於華袞」,講得就是建立一個月旦臧否人物的典範。從東漢到魏晉中國人尤重此道,於是在政治上有陳群倡九品官人法,於文學上有劉義慶編世說新語,其中類似管寧割席、陳元方答客問的故事清楚的把各個人物誰可敬、誰可鄙呈現出來。後人一看就可以有個為善避惡的依循。可惜今天的台灣沒有發展出這樣的東西。

 

西方人相對的來說不講人治,但也不完全如此。美國人信仰他們的憲法,但同樣崇拜他們的建國之父。美國政治學一般不探討個別政治人物,但也有政治心理學這樣的學門。從布魯克先生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政治菁英對政治人物看得比我們還更仔細。

 

台灣人每天都在批評他們的政治人物。但可惜的是,昨天的事人們今天就忘。若沒有綜合整理出一種在時間與空間向量上都有廣度的系統性紀錄,以形成一種近於客觀的標準,這些評論就都只是船過水無痕,長遠的看,對我們的國民與政治家的教育、以及國家的發展都無助益。若是有人有興趣與恆心,應當根據2100全民開講、大話新聞、文茜小妹大等節目,根據上面來賓的話,為我們的政治人物作一個言行錄。然後,再針對這些來賓的發言,為他們作一份言行錄。最好再輔之以深度的訪探、調查,為這些公眾人物作傳,建立標準,以為借鏡。

 

 

 

第二、布魯克先生在比較歐巴馬與過去美國總統從政動機之異同時說了如下的話:

Some candidates are motivated by something they lack. For L.B.J., it was respect. For Bill Clinton, it was adoration. These politicians are motivated to fill that void. Their challenge once in office is self-regulation. How will they control the demons, insecurities and longings that fired their ambitions?(有一種政治人物是為了滿足某些需要而追逐權力。詹森總統渴望的人們的尊敬,柯林頓渴望的是群眾的喝采。這類政治人物從政是為了彌補內心的某種空虛或匱乏。對這類人而言,一旦掌權之後,最大的挑戰就是是否能夠自我控制,否則就會被自身內心的不安全感與空虛給困惑、吞噬。)

 

But other candidates are propelled by what some psychologists call self-efficacy, the placid assumption that they can handle whatever the future throws at them. Candidates in this mold, most heroically F.D.R. and Ronald Reagan, are driven upward by a desire to realize some capacity in their nature. They rise with an unshakable serenity that is inexplicable to their critics and infuriating to their foes. (但有另外一種政治人物,他們追逐政治權力卻只是為了發揮、實踐一種已經存在於他們本性當中的內在力量,其中以羅斯福與雷根為佼佼者。他們在崛起的過程中展現出一種讓常人驚訝讚嘆的沈穩冷靜。他們在面對未來時沒有畏懼,可以從容應付。)

如果我們把這兩段話當作是一般政治人物的傳記來看,那沒什麼。但如果我們把它放在民主政治理論與比較政治學的脈絡之下來看,就很有趣。政治人物從政可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偉大的抱負,不是經世濟民、不是完成民族統一大業、不是獨立建國,而是為了滿足私慾。私慾可以有高下之分,但總是私慾。他們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慾望才從政的。

 

誰來從政?他們為什麼從政?這是一個台灣人完全不用心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我們的政壇裡有王金平、林義雄、朱立倫、沈富雄、顏清標、高志鵬等等。我們討論他們的優劣、討論他們可能的未來,討論為什麼我支持某人而反對某人。但我們不討論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別人進入我們的政治場域當中。我們不討論這些人為什麼從政,而其他人(王永慶、林懷民、郭台銘、龍應台、陳芳明、李鴻禧、南方朔、黃創夏....)為什麼不從政。

 

這種不足並不是台灣人的錯。因為這個不足始終就是古典民主理論裡的一個特徵,台灣人只是延續了這個特徵。從霍布斯、洛克、在一直到美國憲法,都不討論誰會來從政。他們與<理想國>裡的柏拉圖與<君王論>中的馬基維利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關切。他們不關心如何讓最好的人出來統治。他們不關心統治者的素質。他們不關心如何透過教育讓從政者獲得正義、仁慈、智慧、勇敢、機智等卓越的德性。他們的出發點不是追求政治的最佳可能,而是避免政治的最惡可能。他們首要的關心是:「無論我們的政府落入了怎樣的爛貨手裡,其危害都可以被有效的管理限制。」所以有了個體基本權利的保障、法治、三權分立、兩院制、政黨競爭、權利分立與制衡、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分權、以及現在美國人覺得相當不合理的選舉人團制。

 

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合乎邏輯的結果。因為民主的本意就是讓所有公民都來參與政治,並讓他們有機會取得政治權力。因此,在一般性的國民教育之外,若是另外再談未來的統治者的教育、訓練、與挑選,這在本質上就是一件與民主信仰相反的事。

 

這樣的憲政設計與他們的另一個信念並行:人把他自我的安全與利益當作為一切思考的出發點(egoistic)。因為人都是自利的,所以我會擔心自身利益的受損。因為人是自利的,所以我知道我可能會被別人傷害。因為人是自利的,所以我不期望別人或是政府會好心照顧我的利益。因為人是自利的,所以我知道當我受傷害時我只能靠我自己去討回公道。在這樣的邏輯之下,在公共政治場域裡面人會與他人或不同利益團體「競爭」,會去「監督」政府,會「抗議」政府的不良政策,會「反抗」暴政。簡單說,人與人之間會互相「制衡」,因此反映不同民意的權力部門自然也會互相「制衡」。於是,自利的人成為古典民主理論裡面的基石。

 

這樣一種民主理論無法解決一個困難:因為人是自利的,優秀的人如果在其他職業裡更能滿足他自利之動機,他不會從政。事實上,他不需要、也不該從政。你從哈佛大學畢業時若是知道自己一旦進了華爾街可以在二十年後成為年薪千萬美元的執行總裁,你就不會想去選市議員或當律師,否則你將因為違反利益最大化原則而被冠上不理性(irrational)之污名。

 

法蘭西斯福山告訴我們,從右派的觀點來看,上述問題是古典民主理論的一大缺陷。它完全不鼓勵,也無法鼓勵優秀的人去參與政治(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160)。其中一個結果就是布魯克先生上面說的那兩段話。人為了自利而從政。

 

當然,儘管霍布斯、洛克、與美國憲法有這樣的缺陷,不代表整個民主傳統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以公民道德為核心關切的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就主張人必須在政治生活中實踐、完全自我,因此所有的人都應當、必須去關心、參與政治。然而,共和主義在今天的民主潮流中只居於次要地位。原因很簡單,它首先與整個現代社會的個人主義原則不合。最具體的問題就是「為國家、為民族」與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幾乎完全背道而馳。相反的,承認人的自利性的古典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機制,與我們的經濟機制完全吻合。

 

另一方面,若是按照這樣一種自由主義的觀點來看,一個健全穩定的社會是一個充滿豐富活力與動能的有機體,而政府僅僅只是這個社會的一小部門而已。因為社會裡的每一個個體都是理性且自發的,他們自然能照顧好自己,因此並不必然需要政府扮演太大的角色。這種理論推到極端,政府該做的僅僅只是維持法律、警察、社會秩序的基本運作而已。像是社會福利、大學教育、環保、保護消費者權利等等工作,都不該由政府來做(所謂的Libertarianism思想)。如果政府的職能這麼小,那麼,政府官員自然不需要社會上最優秀的人來擔任。反過來看,一個年輕人若是相信他自己在華爾街的工作能為整個社會帶來更大的總體效益,他就不需要去州政府或白宮。

 

這樣一種看似單純、片面、甚至狹隘的古典民主理論為什麼能讓英國、美國、乃至於其他西方國家的民主成功且持續數百年呢?這個問題可能複雜到沒辦法用一個理論來解釋。但,簡單的說,我相信,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在數百年的摸索之中找到一種以自利的人為原始基礎來建立一整套個人道德與政治社會秩序的模式。以信用卡制度為例,你可以盡情的消費,但你同時得學會節制、理性的計算、並努力賺錢還債。以學術討論為例,你可以主張任何你想要主張的觀點,但你得學會嚴格的歸納、推論、與說服技巧,並遵循學術溝通的格式語言。在政治領域裡,你可以鼓吹同性戀合法化,只要你能打贏官司。他們成功的把個人的私利與社會整體的利益調合起來,允許好人可以正大光明地去逐私利,也讓私利的追逐可以反過來提升社會整體利益。甚至,在追逐私利的過程當中,一個人會變得越來越「好」。因為,在交流、競爭、衝突的過程中,他將越來越瞭解自己與它人。他一方面會磨利自己,另一方面,為了長遠的利益,他也將學會如何與整個社會妥協、合作。好人也不需要否認自己的善行是為了自利。因為,在效用主義原則(utilitarianism)的主導之下,他的自利與整個社會的公利將結合攜手並進。

 

現代人已經太習於被淹沒於民主自由與市場經濟的口號裡面,以致於徹底忽略、遺忘了這整套體制的特殊性。我們把募款與討好群眾的能力當作一個成功政治家的指標。一個好的老師有資格領較多的薪水,一個老師為了更多的薪水去作研究。一個好的學校應該收天價的學費。一個昂貴的醫生較能治病。一個昂貴的律師更能主持正義。在洛克式的財產權保障之下,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盡其可能的過你想要過的生活。 這些原則,不要說數百年前,即使是數十年前,對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來說都還是陌生的。

 

 


現在,若是我們把以上原則挪到台灣來運用,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邏輯上與現實生活上都極其清晰,但在知識界與政治界從來都沒有一個人看到的危機。

 

我們的社會從來沒有認真嚴肅的去思考、討論、接受「人是自利的」這個原則,並根據這個原則重新修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算有,短短一百多年的西化運動也不可能消化這個原則,並使之成為我們自身的文化的一部份。於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結構之下,不鼓勵也不允許自利的人。然而,自利的人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石,所有的決策過程與權力均衡等機制都建立在那樣的人身上。我們的文化卻不承認在政治中的人應該去競爭、抗衡、獵取權力。結果,在我們的社會裡,反是參政、監督、競爭、制衡、獵取權力的政治人物,都是那些原本就不受傳統文化規範約束的人。

 

簡言之,在我們這種半生不熟的民主社會裡,只有小人會參政,參政的人全部都是小人。

 

這裡的小人有三種層次之分。第一種是完全不受道德良知約束,且聰明有心機、貪婪有權力慾,在獲得政治權力之後肆意違法濫權的野心政客。第二種是一般尋常老百姓,但他們身處正常社會秩序與倫理規範之外。按照傳統的看法,這些人的性格都有所缺陷,諸如不勤奮工作、不關懷它人、不合作、不謙虛、不自我反省、目中無人等等是他們的特質。他們或因無法與親友融洽相處,或因沒有穩當體面的社會地位,因而在既有社會結構中無法獲得溫暖慰藉。於是他們心生不滿,怨天尤人,總以為自己是不公平的社會與歷史結構下的犧牲者。他們要不藉由大發激烈的言論來抒發心中的怨懟,或是對政府與社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這兩種小人必須互相利用。第一種人嫻熟民主政治運作的邏輯,但若沒有群眾力量的支持他們不可能得勢。第二種人缺乏足夠的知識與技巧,因此需要第一種人將他們的情緒與憤怒用看似合情合理的語言呈現在政治領域當中。

 

第三類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真的小人,因為他們仍然遵循社會倫常的規範,盡力的扮演好他們的社會角色。但他們很冷漠,對一切價值都漠不關心,僅求苟安身免。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人成為充滿布爾喬亞意味的自由主義的支持者,因為他們除了滿足自身的物質利益之外對公共事務毫無興趣。這種冷漠使得以上兩種小人的結合統治成為可能。  

 

在台灣的政治領域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以上三種人的蹤影。下從街坊上的角頭與地方派系,上到縣市議會,再一直到立法委員與內閣官員,再加上只見聲嘶力竭的吶喊不見理性和平對話的各類示威抗議,於其中貪官污吏與操弄民粹的政客比比皆是,而群眾之中有的怒不可竭地指天罵地,有的事不關己般地冷眼旁觀,也有的無能為力般地把這一切當作一場鬧劇。集其大成者恐怕就屬我們的前陳總統。前陳總統敢衝撞、敢抗爭、敢挑戰體制、又能煽動群眾的熱情與群眾打成一片,如此種種使他成為一個民主英雄。然而,若論及他的教養素質以及操作民粹的手法,令人不敢恭維。 但,無論我們支持或反對前陳總統,若無這特殊的政治結構作為舞台,他大概也是如你我般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追根究底,他只是台灣的小人政治中的冰山一角,甚至只是整個結構下的犧牲者。

 

今天台灣政治的真正亂源就在於我們的民主政府與社會輿論被這樣的小人政治主導了。至於所謂的統獨之爭、藍綠衝突,只是這種小人政治的煙幕彈,也成了小人政治的犧牲品。

 

本來在民主政治之中,不同的意見既正常亦可欲。正是因為有不同政治主張的團體,政黨政治才成為可能,權力制衡也得以落實。然而,政黨政治與政黨鬥爭並不相同。從藍綠分立、制衡,到藍綠對立、仇視,再到撕裂社會,這完全是三件不同的事,彼此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藍綠分立制衡本來也可以演進為一種良性競爭,在冷靜溫和的溝通中達到妥協。之所以會走向一條錯誤的道路,正是因為小人政治才是台灣民主社會真正的潛規則。

 

我們只要大約看一下台灣社會的選民結構就知道了。無論藍綠,大部分的選民都是溫和的,然而整個政黨政治的走向卻是被少數小人牽著鼻子走。這些小人一方面將兩黨推向你死我活的零合遊戲,一方面在兩黨內部作蠶食鯨吞的蠹蟲。在這樣的結構性環境之下,個別政治人物無論多麼正直、包容、理性,終究也將會被淹沒在惡劣的環境當中。 長久下來,我們的民主政治已幾近崩盤。我們的社會已經完全失去了和平理性的來溝通妥協的能力。調侃、譏諷、謾罵、爆料、嗆聲是唯一的政治語言。我們的兩大政黨像喋血街頭的黑道一樣,以比較誰能聚集更多的抗議人潮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這種局勢不變,台灣毫無未來可言。

 

 

 

更進一步的來分析,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也是造成今天的小人政治的另一關鍵元素。佛教、道教消極避世,本不鼓勵人們投身政治社會事務。它們安慰社會上受苦受難的人們,但不敦促人們去積極從事政治社會改革。儒家鼓勵人入世淑世,但儒家對政治的理解與西方民主傳統完全不一樣。儒家不僅完全不同意自私的人,反而極在乎私德。「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訓誡成為傳統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出發點。至於政治,只有一個人在先能滿足修身齊家之後,才能進一步去談治國平天下,所以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一套由已而外、由親而疏的擴展功夫,一方面激勵好人去參與公共事務,一方面抑制那些在人格上不成熟的小人闖入公共領域裡搗亂。一個人如果不能接受他最親近的人,又不被他最親近的人所接受,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個人有能力參與更廣大範圍的公共政治生活,除非他能先從這些最簡單的步驟上著手端正自己的行為品行。因此,一個不孝的兒子、一個壞丈夫、壞哥哥、壞鄰居,都不該在公共輿論當中掌有發言權。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儒家與西方民主對個人與政治之關係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一方面,儒家思想中的好人在民主之中沒有地位,因為他會把時間與精力花在自我修養與關懷親友之上,而無暇從事公共事務。既使他參與公共事務,他的謙虛、隨和、自省與恭謹使他不輕易與人發生衝突。民主政治所需的論辯、監督、制衡、抗爭就無由產生。另一方面,民主思想當中的好人正是儒家思想中的小人。民主思想或許不否定人有良知,也不認同人對公共事務妄加議論,但民主更加鼓勵人對社會與政治採取一種懷疑、批判的立場。它要求我們不信賴它人,鼓勵我們在公共領域表達、堅持自己的主張,鼓勵我們與它人在政治議題上爭辯,更允許人們透過改變公共利益的分配把國家當作滿足私利的工具。因為唯有透過競爭才會達到權力平衡與進步。但是,這樣的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只有小人才會去做。

 

即使在沒有西方因素干擾之下,儒家思想作為一套政治理論有其缺陷。在理論上它固然也鼓勵人們去經世濟民,但,不像西方的共和主義思想一樣把參與公共事務當作成德的必要條件,儒家從來沒有說人一定要參政。甚至,因為儒家設下一套繁複的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程序,所以,在政治生活之前,一般人望之卻步,而那些有才學的人也因拘謹、謙虛、或憂讒畏譏而裹足不前。而當好人不敢、不願挺身而出去關心政治的時候,政治就淪於小人之手。於是,如薩孟武先生說的,在過去中國的政治當中,真正掌握政治權力若不是皇室與世家大族,就是流氓。所謂流氓,就是「化外之民」,就是完全不顧人倫禮法與社會規範的人。這樣的人或因貧窮、或因懶散、或因違法犯紀,脫離了正常中國人的倫理秩序之外,因此能夠無所顧忌的參與政治鬥爭。舉其大者,從失敗的陳勝、吳廣、張角、黃巢、宋江、張獻忠、李自成,到成功的劉邦、朱元章,都是這一等人。這些農民起義的領袖或許是帶領善良的群眾反抗暴政的英雄,但他們確是是在既有社會秩序之外的人。在國家安定政治清明的理想狀況之下,他們不該出現,或者說,他們應該受到傳統文人文官的管理。然而,如上所述,士大夫乃至於一般老百姓因為安分守己的處在既有社會秩序當中,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很有限。於是,各朝各代中的奸臣惡霸就更不可勝數(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1-6, 63-68)。

 

儒家的根本信念之一是性善論,它把好人當做好的社會與好的政治的基礎,它相信若是每一個人都能努力去做一個好人,所有的政治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儒家的另一個根本信念是上述的由己而外、由親而疏的人倫與社會結構,它相信透過人與人之間最親近緊密的接觸,道德可以由此擴展開來,社會秩序也可以因此凝聚穩固。因為這兩個根本信念,儒家幾乎完全不討論政府體制、國家政策、與法律在政治社會秩序中的作用。這樣的道德與社會哲學之缺點就是,儒家在處理處於社會倫常之外的小人時特別無力。小人不接受道德勸說,又外於社會人情與輿論壓力。儒家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更不巧的是,儒家的純人文色彩使得它沒有像柏拉圖或基督教一樣提出一個來生彼世與最後審判的宗教制裁力量,所以小人更無所忌憚。或許佛教中的因果報應論本來可以在此補儒家的不足,然而,我們的社會裡有迷信而無信仰,佛家的果報論也無從發揮。再說,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約束力自古以來恐怕也就是只能防君子不妨小人吧。

 

儘管如此,只要儒家仍居於正統思想的地位,作為主導整個社會秩序與個人良心的邏輯,小人畢竟仍被壓制在公眾輿論之下。

 

然而,當今天西方以自利的個人為基礎的民主自由思想傳來中國之後,正是在儒家留給中國政治社會秩序上的一道傷口上猛力的灑鹽。當初那些極力倡導民主自由的知識份子努力地把這種西方思想引入中國的時候,大概絕對沒想到在中國社會的芸芸眾生當中,民主自由對個人自由、平等、與政治權利的保障恰恰是對那些原本就不甘被傳統社會裡人倫禮法束縛的人有最大的吸引力。也恰恰是對於這些人,民主自由發揮了最大的保障並提供了最大的福利。自由讓他們從傳統的道德倫理與規範中如猛虎出閘般地解放出來。平等賦予他們與那些循規蹈矩的善良老百姓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對個人基本權利與福利的重視與保障,更讓他們可以堂而皇之、理直氣壯的追逐在過去他們迫於輿論與人情壓力而不敢作的事。

 

我們反過來看西方,其實,儘管他們尊重個體之理性與良心,但,從柏拉圖到基督教、從霍布斯到美國建國之父,他們都對人性之弱點有極審慎的堤防,所以才用非常明確與嚴厲的制度與法律來抑制人性所可能造成的危害。上面說的各種政治權力互相監督制衡的機制,就是在這種思想背景之下誕生的。不幸的是,雖然我們從西方學來了民主自由,但因為殘留的性善論信仰,我們不太接受西方人的性惡論,所以我們根本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監督、與制衡。又因為我們仍習於把好人的感染力量當作一切政治社會秩序的源頭,我們寧願崇拜個別政治人物也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在改良政府體制與法律規範。其結果就是,我們的民主政治是一種半套的民主政治。我們的民主體制與文化對「惡」幾乎毫無制約防範的能力。

 

另一方面,因為西方因素的干擾,儒家在傳統社會裡所發揮出來的對小人的約束力也已完全湮滅殆盡。與此同時,佛教與道家又只能告訴我們要忍耐、慈悲、看開、解脫。半套的民主、垂死的儒家、佛教、道家,綜合在一起,把台灣打造成小人的天堂。

 

我們不僅對惡無法管束,對「善」也無力提倡。從西風東漸到今天,儒家的理想已經徹底破產。而我們不僅沒有儒家,對西方的民主文化的學習又仍只是殘缺不全。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從傳統中國文化或西方民主共和精神來看,整個社會再也沒有一種力量去鞭策我們去做好人,也沒有力量去鼓勵好人為官。就算偶而有那麼一兩個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家,也不足以成為一種能改變風氣的社會力量。於是,好人也在政治領域裡絕種。

 

傳統儒家文化雖已失去了道德規範作用,但它留下的社會結構與思考模式都還在。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一樣還是滿足於一己的小親友團體,還是一樣以儒家的道德標準來對它人指指點點,還是一樣不把投身政治事務當作完成自我人格的必要條件,還是一樣不注重客觀政府制度與法律的重要。於是,所有的政治、社會、倫理的結構性問題都沒人在意,也將不會改變。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星期五(八月二十九日)下午我們到達Moab,紮營之後Adrian領著大家繞到市區東方的荒野處,在那邊找到一條溪。我們先在小溪的一個水窪裡玩玩水,之後就沿著溪往上游尋找一個瀑布。一邊找一邊迷路,大約花了一個小時才找到那個瀑布。後來聽那個牛人說,那個地方好像叫做Lifetank Fall。大家從遠處看到就開始興奮起來了。一個個躍躍欲試。

瀑布左右兩岸距離底下水面的高度不一樣。右邊比較低,大約四五公尺。因為低,你大約也可以控制你要跳到哪裡。雖然一開始還是有點怕,但基本上除了兩三個女生之外,大家都跳了。先跳下去的人就在下面哇哇大叫,有的說水很冷、有的說很刺激、有的說她撞倒屁股了。

左邊那岸難度高多了。幾個美國人說應該有三十英尺。我看至少也有八、九公尺。而且從上面往下看,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水底下是很有多大石頭的。真正深到足夠跳水的區域不是太大。我們這群人都沒有跳過,並不知道跳下去到底安不安全。要是撞上石頭,豈不頭破血流?

正當我們站在岸邊嘰嘰喳喳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個人從我們身後竄出來,衝到峭壁的邊緣,往空中跳起,越過峭壁上空,然後雙腳踏上對面的峭壁(當地峭壁是一個ㄑ字型的,我們站在上面一邊的邊緣,那人從那裡起跳,越過中空的部分,踏上下面那一邊的山壁)。但是對面的峭壁很直,不可能讓人站穩,他雙腳一落地後就用力一蹬,整個人面朝著天空背向著河面直落下去,看起來一副決心要做人肉炸彈的樣子。我心想:"What the fuc...."。話還沒說完,只見那牛人在空中做一個很炫的後滾翻,噗通一聲,很優雅的鑽入水底。

我們看得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不過,有了他領頭,我們知道是摔不死的。Adrian最酷,一聲不響的就自己跳下去了。我猶豫了半天接著跳下去。Nicole過了一會也跟著跳。後來好像BJ也跳了。Devin很客氣的說:"You guys are great. I can't do this."

這時那牛人又來逞能了。這次他爬到更高了約兩公尺的地方,從容不迫的縱身下躍,在空中把身子蜷曲起來,做一個側滾,讓自己像一個大石頭一樣在水面上炸開。

他是愛現。不過你不得不佩服他。

跟我們這群人一起找到Lifetank Fall的還有一個德國家庭,一對夫妻與他們的兩個女兒。我們在跳水的時候,他們就在下面靜靜的玩水。我跟那夫婦說你們也該試試看,那爸爸不說話。那媽媽說:「我怕高」。

人是人,既不是鳥也不是貓。只要是人誰都怕高,不用這位媽媽說誰都知道。可是,心理上的障礙人人都有。其間差別在於有的人能克服障礙,有的人不能。

 

二、

星期天下午,當Carlie把我們帶到Morning Glory Arch前那個古瀑布遺址,說我們得從這裡Repelling下去的時候,我嚇了一大跳。起先,我以為其他人都知道我們要來這裡攀岩,因為每一個人好像都很鎮定一樣,也沒有人說出"I am afraid"或"Carlie, I don't want to do this"這樣的話。 後來是James聽到我哇哇大叫,才跟我說他其實也很nervous。Robb, Carlie, BJ已經是老手。但其他人,如Celest, Katie, James, 與Dan,雖然玩過攀岩,但也都沒嘗試過這麼大的。James與Dan有一陣子甚至不敢往瀑布的底下看,於是兩個人走到旁邊避開那視覺帶來的恐懼。不過他們從沒說過一個"fear"或"afraid"字。他們用的是"nervous"或"excited"。

最猛的是Celest。她接著Robb之後是第二個爬的。Carlie在幫她繫繩索的時候與Devin發生爭執,兩個人對於繩索該怎麼樣穿過那個扣環爭論不休。最後因為Carlie比較堅持,Devin也就讓步。而Celest居然也就相信她了。Carlie如果錯了,Celest大概就會摔死。不過Celest好像不太擔心這一點。

在回程的路上我與Robb聊天,我問他當他去Repelling的時候,怎麼能確定前人留下來的繩索是安全牢靠的?他搖搖頭說沒辦法。

從Moab回來之後,我把這段經歷告訴朋友。肌肉男跟我說美國人都很傻,不懂得安全的重要。多多跟我說美國人不懂得珍惜生命。他們的話沒錯。然而,這世界上瘋子、傻子很多,以這種「不懂安全」、「不珍惜生命」的行為來呈現的這種瘋狂並以之為樂的恐怕不多見。

其實在美國社會裡這樣的事屢見不鮮。以前在台灣看新聞的時候就常見類似的報導,像是某某人雖然摔斷過很多肋骨但還是熱愛滑雪之類的。前一陣子,在鹽湖城北方不遠的一段州際公路I-15上有一幅很大的招牌。上面是一個穿泳裝的年輕人,他沒了左手,右手抓著一個衝浪板。我忘記文字說明的細節了,但主旨就是:「衝浪雖然讓我斷了一隻手,但我仍然熱愛衝浪。」

類似的場景出現在今年暑假的"Incredible Hulk"裡面。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Bruce已經接受了Mr. Blue的治療,失去了超能力,又被將軍抓上了飛機。但是變種妖怪這時正在城市裡作亂,人類束手無策。Bruce決心從飛機上跳下去,因為唯有這樣才有可能重新激發他體內的超能力。但是誰也不知道這樣行不行得通,他女朋友也勸他不必冒險。可是,沒辦法,想要拯救人類,想要做大英雄,只得拿性命來賭一把。

美國人不會讓「危險」二字阻止他們去做想做的事。

 

三、

黑格爾認為美國人的這種精神正是民主的起源。

法蘭西斯福山在他的「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一書中以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作為論證之核心。根據福山的說法,黑格爾認為人類歷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是自由,其背後的動力是人對「認同」(recognition)的追求與奮鬥。與古典英國自由主義不同,黑格爾的認同一概念所包含的意義並不只是一種個人之政治與社會地位之確立與保障,更重要的是,認同意味著一個人被別人當作一個「人」來看待("This man wants not only to be recognized by other men, but to be recognized as a man."。或許這裡我們應該把recognition翻譯成尊嚴、榮譽、光榮會更容易理解)。然而,「人」究竟是什麼呢?黑格爾有特別的見解。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而不同與禽獸,關鍵在於一點,人不眷戀生命。人是所有動物當中唯一一種可以為了尋求一種更高的價值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置死生於度外的能力是區隔人與動物最明確的一點。

因此,為了尊嚴,為了讓自己被別人當作一個人來看待,人與人之間互相以各種冒險犯難、把生命安危推向極限之邊緣的作為來一較高下。這種競爭成為一種激烈的衝突的來源:

Thus the first man's encounter with other men leads to a violent struggle in which each contestant seeks to make the other recognize him by risking his own life.  Man is a fundamentally other-directed and social animal, but his sociability leads him not into a peaceful civil society, but into a violent struggle to the death for pure prestige.

在如此的競爭當中有贏有輸。贏的人得到的尊嚴、地位、與自由,於是成為貴族。膽小懦弱的一方只好伏首稱臣,淪為奴隸。人類社會中的階級由此產生。但是階級社會只是人類歷史的初步階段,因為在階級社會當中奴隸處於一種被歧視的地位當中,這些被歧視的人必然會為了自己的自由與尊嚴繼續抗爭。這種奮鬥抗爭成為人類歷史進步的動力,直到民主體制被建立,其中所有的人都享受到同樣的自由與尊嚴(Fukuyama, 144-152)。

福山坦言他對黑格爾的理解是建立Kojeve的詮釋之上。至於黑格爾到底是不是這樣主張並不如這個理論本身有沒有價值來得重要(福山當然認為是有的)。且不論福山或Kojeve對黑格爾的詮釋是否完全正確,他們的見解至少與黑格爾哲學的一個公認的特色相符。黑格爾與康德一樣,都認為人的道德、自由、與尊嚴是建立在我們對於自身生物慾望之克服之上(Peter Singer, 129, 144-48)。於是,自律、克己、堅毅、勇氣、犧牲就成為一種極高尚的德性。

 

四、

事實上,在西方歷史當中,勇氣、戰鬥、犧牲一直就是自由與政治權利的基礎。從希臘、羅馬、中古歐洲,一直到近代以前,都是如此。能打仗的人才有資格獲得自由,能提供國家越多戰力的人在政治上就越有權利。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敢克服恐懼、敢拿生命去冒險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也才配得尊嚴、自由、權利。用福山的話來說,這些德性都反映在西方文明當中的「武士精神」(warrior ethos)裡面。

古典時代的希臘文明的成就即是以希臘人的自信心為前提。這種自信心的來源不是他們的民主、科學、或藝術,而是因為他們擊垮了波斯。在反抗波斯的戰爭中,領導大家勝利的雅典與斯巴達成為希臘世界的霸主。相反的,失敗的小亞細亞諸邦(同樣也是希臘人)失去的不只是戰爭與地位,而是所有的尊嚴。他們淪為希臘人口中的懦夫與公眾的笑柄。這當然不公平,但反映了希臘人崇尚優勝劣敗的精神(Oswyn, 259)。

在希臘城邦之中,雅典人最是驕傲,不僅僅因為他們貢獻良多,也因為他們贏得最是凶險。最初整個中部希臘,包含雅典城,都已經落在波斯人的手裡。其他城邦的人都躲在由斯巴達軍隊保護的柏羅奔尼薩半島之上,只有雅典人拒絕。雅典大將Themistocles寧願選擇將雅典平民安置在較危險的地方,也不願意接受斯巴達人的保護。雅典人藉此獲得了獨立的戰略地位,也因此才能大聲說話(Oswyn, 299, Davies, 104-106)。

這種「武士精神」在希臘的流傳不僅止於戰場上或軍人之間,也不只是一種窮兵黷武的好戰心態。它被昇華為一種高尚的情操,深入於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例如,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悲劇作家Aeschylus,在他自己的墓碑上不提他傳頌至今的悲劇作品,而只記載了他參與波希戰爭的事跡(Oswyn, 283)。在波希戰爭之後的詩人Simonides在歷史上首次的把「犧牲生命」(the giving of life)與「捍衛自由」(the saving of liberty)兩個概念連結在一起。從那一刻開始,用生命捍衛自由與權利就是西方政治文化中延綿不墜的一個傳統。另一方面,雅典人把每年一度的陣亡將士葬禮當作是最莊嚴隆重的典禮之一。雅典將軍Pericles在西元前439年發表的喪葬演說詞早已被公認是民主政治理論中的經典(Freeman, 164, 196)。

其實早在波希戰爭之前希臘人這種武士精神就已經展露無疑了。在後來成為希臘神話、哲學、文學之切泉源的荷馬史詩當中,這種武士精神就佔據了主宰地位,其中又以Achilles與Odysseus這樣的大英雄為模範。在史實當中,西元前594年,立法者Solon為雅典立憲時把所有的公民依財富分為四個階級,不同財富等級的背後反映的是一個公民能為國家提供的武力。能支付得起馬匹與鎧甲來擔當騎兵的就比只能當步兵的在政治上更有權利。一個人的政治權利與他的軍事義務是相等的(Oswyn, 194)。

羅馬共和時代的公民--軍人結構也與雅典相同。羅馬人相信一個人的政治權利與他所繳稅之多寡與軍事責任必須相稱。一個沒有當過十年兵的人不可競選公職。拉丁文中的「德性」(virtue)一詞在最初指得是rank, ability, 與power(Durant, 25,26)。他們認為,參軍參戰不是一種義務,而是權利,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對羅馬人而言,戰爭崇拜是他們主要信仰之一。根據羅馬傳統,在凱旋式(Triumph)的那一天,率領部隊與戰利品光榮而歸的將軍被視為具有了某一種神性,甚至可以把自己打扮的像羅馬人最尊敬的神明Jupiter一樣。羅馬皇帝Nero最令羅馬人不能忍受的不是他破害基督徒或是火燒羅馬城,而是他沒有軍功。在西元67年,他假裝戰勝的將軍班師回朝,強迫羅馬人在羅馬城門為他舉辦凱旋式。該儀式是羅馬人的公共生活當中最神聖的儀式。是可忍孰不可忍,Nero對軍事崇拜的褻瀆激化了羅馬人推翻他的決心。一年之後,羅馬人反叛,Nero自殺(Freeman, 318, 408-411)。

後來顛覆羅馬帝國的日耳曼部落也是建立在這種武士精神之上。一個日耳曼社會裡最受敬重的職業是軍人。部落領袖成功的要件在於他是否能帶領部落打勝仗,以及他是否能夠慷慨的對待部下。也因此,雖然有長子繼承制的原則,但更多時候王位是傳給具有統帥能力的庶子。西元九世紀左右,在維京海盜入侵的時代,英國與歐陸上那些小門小戶的農夫力不足以自保,只好投身有足夠財力提供自衛武裝的大戶人家。這成了西歐的貴族與封建制度的起源。同時,古老的武士精神依然盛行在貴族社會裡面。Loyalty、courage、honor、與military prowess是最重要的品德。西元1181年,英王亨利二世頒佈Assize of Arms,建立了類似雅典與羅馬的公民--軍人體制,以軍事義務之多寡來劃分一個自由人的政治地位(Hollister, 75, 118, 152)。

十二世紀的著名學者John of Salisbury為「騎士」下了這樣的定義:

To protect the Church, to fight against treachey, to reverence the priesthood, to fend off injustice from the poor, to make peace in your own province, to shed blood for your brethren, and if needs must, to lay down your life.

根據這種「騎士精神」,戰爭不僅是軍人、武士、騎士的工作或封建義務,更是中世紀歐洲所有有身份地位的人唯一的志業(Bishop, 77)。

武士精神在歐洲大陸一直延續到啟蒙運動之前。法王路易十四時的法國貴族把以生死決鬥(duel)來解決紛爭當作一種特權與榮譽,因為只有貴族才願意、才敢以生命來捍衛自己的清白。有一次某一個小貴族言語衝撞了一個大貴族,後者就要求向他決鬥。結果他不但沒有膽怯或憤怒,反而拋下劍去擁抱那大貴族的腳,因為他感覺到這個大貴族是因為看得起他才向他挑戰。十八世紀的法國貴族把courage, austerity, devotion, self-sacrifice這些價值當作最高的美德,而最能夠表現這些美德的場合就是戰爭,於是戰爭被賦予了一種道德色彩。在法國大革命之前,這些貴族眼見法國的內外交迫,極力主張恢復這些傳統價值,抗拒金錢與新興資產階級的腐敗。不過,他們失敗了。真正把這種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的是後來的普魯士。這成為之後德意志民族統一的重要力量(Behrens, 74, 119)。

綜而言之,在民主普及之前,西方世界當中那些獨佔政治權利的少數人的確有其過人之處。而這過人之處在於他們對自尊有著比別人更熱烈又頑強的堅持,並冒著生命危險來捍衛他們的自尊。這種對自尊的堅持與勇氣不但讓某些少數人在古代壟斷了榮譽、自由、與政治權利,而且,根據黑格爾,這種精神繼續在人類歷史中發酵,成為今天我們的民主的來源。

 

五、

從那群美國人身上我們已經可以清楚看到這種在西方文化中一貫傳承的精神動力。跳水、攀岩或許不能與為了「不自由,毋寧死」所做的犧牲奮鬥相提並論,我們甚至可以把那當作美國青年因為厭倦過於安逸的生活而為了追尋新鮮刺激的年少輕狂。然而,這些冒險性的運動有兩個鮮明的特徵與黑格爾哲學與西方文化中的武士精神是一致的。第一,它要求一個人把他的生物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一個人在行動時不該遵循他的肉體的本能,而應該聽從他的意志。第二,它反映出一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所付出的努力。它要求一個人拿出辦法,透過行動證明自己與眾不同,高人一等。別人能夠做到的事,我必然也行。我不容許自己屈居人下。若有人比我優秀,我就要證明我比他更優秀。

自尊、不服輸、冒險、奮鬥、勇氣,這些價值就這樣深植於美國人的心中,成為他們的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於是,當關鍵的時刻來臨時,這群黑格爾的信徒早已做好了準備去以「拋頭顱,灑熱血」來證明自己不凡的價值。Dan的一段話可以做為佐證。

Dan在菲律賓當過摩門教的傳教士。當他知道我是台灣來的之後,就問我在台灣是不是有很多菲律賓人。我很驚訝,反問他怎麼知道,他就開始告訴他在菲律賓的所見所聞。Dan思路很有條理,把菲律賓過去二三十年的民主政府的建立與腐化交代的一清二楚。細節我記不清楚了,但,總之,今天的菲律賓是政治腐敗、經濟停滯、社會不公平、貧富差距大、教育水平低、基督教與回教的衝突難分難解。於是,菲律賓人對他們的國家徹底死了心。有辦法的菲律賓人都想盡辦法離開他們的國家。優秀的菲律賓人移民到美國,次佳去台灣做菲傭。最慘的就留在家鄉種田。

在場聽Dan講故事的還有一些其他人。大家聽了Dan的描述,都覺得菲律賓好像一副無藥可救的樣子。Eileen問Dan:「你覺得他們該怎麼辦呢?你覺得若是你,你會怎麼做呢?領導人民發動革命嗎?」Dan搖搖頭,聳聳肩,很無可奈何的樣子。他看著我,語重心長的說,菲律賓人對政治的心態與美國人很不一樣。菲律賓的民主基本上是美國扶持起來的。但是,至於美國自己,他用了很簡單的兩句話、四個字,來形容美國人如何努力爭取民主:

We Fight. We Sacrifice.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8 Thu 2008 07:31
  • 僭主

 

一、

到現在,我們幾乎已經可以用「身敗名裂」來形容陳前總統了。過去的光榮、地位、權勢、與人民對他的熱愛,大概都已經是過往雲煙。以後的人們想到他的時候,大概他們一家人五鬼搬運般的洗錢手法。就像今天的台灣人直覺地把蔣介石、二二八、警總、與白色恐怖聯想在一起。

所以說「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歸焉」。從桀、紂到蔣介石,再到陳水扁,這些有名有姓的大人物,一輩子裡做幾件壞事,就足以讓他們遺臭萬年了。客觀審慎的評估他們的歷史功過只能留給學究們去費心了。對群眾而言,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張標籤。這不見得公平,但恐怕人類社會就是這樣吧。

回到陳前總統身上。我們對他感到深深的不解。為什麼一個人曾經這樣受到人民的期待,卻能這樣狠心的讓人民失望?為什麼一個人已經達到權力與聲望的頂峰,卻還被身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財富給迷惑?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在舞台上高喊民主、人權、愛台灣,私底下卻這樣自私?

除非將來他本人願意寫本掏心剖肺的回憶錄,把一切都交代清楚,否則大概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但是歷史上像他這樣曾經卒然爆起卻又頹然隕落的政治領袖不少,而且有模式可循。或許可供我們對照參考。我們可以看看希臘。

 

二、僭主

在希臘,有一種不遵循城邦既有體制而獲得權力的政治領袖,叫做僭主(tyrant)。僭主這一個概念,從西元前五百年左右的希臘開始一直到今天,是政治學術語裡面的首惡。它是民主與自由的反面。如果民主與自由是一切好的東西的精華,僭主就是一切之惡的總匯。它是一個髒話。你對某個政治人物不滿,你就罵他是tyrant。

但這是不公平的。西元前六、七世紀左右,當僭主第一次在希臘歷史中嶄露頭角的時候,他其實是受到萬民擁戴的。在科林斯與雅典等城邦裡,僭主在位的時候甚至是經濟起飛、百業具興、國力迅速膨脹的時候。

Fustel de Coulanges提出了一種解釋。古早時代,希臘羅馬社會的政治運作本質上以宗教為中心,而宗教又是以家族為骨幹。宗教與家族結合,成為社會上唯一的組織型態。城邦其實也就是一個大教會,由各個為數眾多、大小不同的家族組成。公民就是教徒,統治者就是有資格執行宗教儀式的貴族。然而,在歷史的演變中,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參與宗教的資格,譬如說他可能犯了宗教界規,或是他是家族中的私生子、庶子,或是他的家族的因為缺少男嗣而衰弱、滅絕了,等等。另一方面,成功的大家族的神受到其他人的擁戴,他們也就越來越興旺,於是也就漸漸壟斷城邦的政治權力。社會分化越來越嚴重。沒有宗教的人是污穢卑賤的,他們不僅不能參與城邦政治,沒有法律地位,也沒有獨立的財產權與人身保障。

他們人數越來越多,越來越窮,越來越苦。可是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根據他們的宗教,他們不敢與那些有神明眷顧的大家族抗爭。他們甚至不知道兩個沒有共同宗教的人如何能生活在一起,不知道在沒有宗教作為凝聚元素的前提之下一群人要怎麼聚在一起合作行動。

直到有一天,他們突然領悟到一個道理。他們不需要共同的神明也可以組織一個團體。他們團結起來,在一個領袖領導之下一齊與貴族抗爭談判。這個領袖叫做僭主。他的原始意義是指一個沒有任何宗教身份的政治領袖。

由此看來,最早的僭主其實是人們為了反抗壓迫與不義的發明。他反映的是群眾的自覺與自信。這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次一群人接受一個人而非一個神的管理。簡單說,他是民主化歷程中的一個階段性工具。

僭主很快的就在兩三個世代之後垮台了。原因很單純。僭主的上台不是因為人們真的熱愛他,而是因為人們太痛恨貴族。僭主的作用只是號召群眾,讓大家團結起來推翻貴族。當人們隨著時間漸漸淡忘貴族的可恨的時候,也就是僭主失勢的時候。(Coulanges, 171, 226, 263)

Oswyn Murray提出了另一種與Fustel de Coulanges類似但少了宗教成分的解釋。僭主反映的是當時希臘社會裡新興的經濟力量(商業階級)與軍事力量(步兵)。這些新力量對傳統貴族的專權感到不滿,所以在僭主的號召下與貴族對抗。他的權力基礎往往都不合乎傳統,但他受到平民歡迎,因為他保護平民免受貴族的傷害。

但是僭主的失敗似乎是必然的。雖然僭主是靠平民起家,但當平民獲得初步的成功之後,他們的信心與慾望也會隨之增加,於是他們開始要求更多,僭主不見得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僭主本來就不是遵循固有體制(這包括貴族議會與公民大會)獲得權力的,現在不僅貴族對他恨之入骨,平民也與他漸行漸遠。沒有制度保障又失去威望,他的地位與安全越來越危險。為了自保,他只好反其道而行,闊權,斂財,增添個人武力,任用親私,甚至行恐怖統治,建立世襲政權。這是飲鴆止渴。不出數年,過去的兩個敵人,貴族與平民,竟然結合在一起,打倒僭主。(Murray, 139)

就個別人物而論,有些僭主的確是貪婪、險詐、充滿權力慾。然而,若我們能抱一點同情心來看,非常之事總得有非常之人來完成。在一個保守僵固的社會中,敢冒著生命危險率領群眾挑戰當權的大概不會是安分守己的小老百姓人。這樣的人既然曾經享過喝采與掌聲,大概也就忍受不了群小的批評譏嘲,更不能甘於失去權力之後的落寞。他們既然曾經有大功於社稷,大概也不會覺得為自己親近撈些油水有什麼不對。

就歷史脈絡來看,僭主的起與落都是反映了政治社會的特殊的變遷與需要。

從社會結構來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讓僭主起的是群眾,讓僭主落的也是群眾。到底僭主是贏家還是輸家?而群眾是輸家還是贏家?恐怕難說。

這是僭主的悲劇。

 

三、

把陳前總統拿來與僭主有一個很大的不妥。陳的權力來源完全是合法的。他的總統一職是在中華民國體制之內循正常程序獲得的。因為他的地位受憲法的保障,群眾對他的喜惡不影響到他的政治地位與人身安全。所以,他的貪污腐敗不能像僭主一樣,以外在不利因素來為之辯解。

但是他們之間的相同性也是驚人的。

第一、他們的崛起都是以新舊政治力量之衝突為政治舞台。他們都是在威權性的舊政治秩序當中代表一種新興的政治勢力。這股新力量約略說來是一群先前被壓迫的群眾,他們在一種自我覺醒的意識之中追求更公平更自由的社會制度。簡單說,他們最初都代表一種光明、進步、正義的力量。

第二、新興的群眾力量對他們的支持不是絕對的。起初,因為痛恨舊體制,想要打倒舊體制,所以群眾才會支持他們。這種支持其實有很濃厚的工具性色彩。之後,當群眾與他們合作取得政治權力之後,群眾的要求也會變高,更會忘記他們過去的犧牲與貢獻。當他們越來越不能滿足群眾的期望的時候,他們的權力基礎就更薄弱。

第三、社會上始終有另一股很強的力量在抗拒他們的權威。這使得他們的政治力量很有限。

第四、第二與第三個因素交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淘空他的權力與威信。

有兩種意見可以凸顯陳水扁與僭主之間的相似性。第一種意見主張,民進黨成立的時候本無完整統一的理論系統。將他們凝聚在一起的主要因素是對國民黨的痛惡。根據第二種意見,民進黨內的各派系對陳的個人能力與品行也不見得都是心服口服。大家推選他出來選總統只是因為他有選舉票房,能帶領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力。

作為一個政治人物,陳前總統的作風不是沒有爭議。作為一個國家元首,他的不足也已經陸續在他前四年的任期中暴露出來了。然而在歷史與社會結構等等大環境的因素作用之下,他仍然可以受到一定台灣群眾的支持。只是,儘管陳水扁始終是陳水扁,但民心會變,群眾會變。民眾對陳立委、陳市長、與陳總統的期待與要求不會相同。當陳水扁不能滿足這種變化的時候,他就被歷史的滾滾洪流給甩在後面。

時勢能造英雄,也能毀滅英雄。陳前總統的人格或許有缺陷。他既然身為總統,我們當然也有理由用很高的標準來檢視他的一言一行。但若不是台灣這幾十年來的大歷史的捉弄,陳水扁可能根本不會是我們的前總統,也當不至如此身敗名裂。

托克維爾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人們在回顧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時,總傾向於把原因歸咎於上層階級的貪污腐敗。然而,托克維爾說,自私實為人性的一部份。自古以來,每個時代、每個民族、每個階級裡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於是,沒有哪一種人比另一種人更自私的問題。所不同的只是自私的產物有好有壞。有時它是我們所樂見的(如財富),有時它令我們唾棄(如貪污)。自私是政治方程式中一個不變的常數,導致不同結果的關鍵在於其中的變因。這些變因才是我們需要去研究的。(Behrens, Ancient Regime, 41)

 

四、

希臘與羅馬皆然,在僭主垮台之後貴族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他們的勢力。共和時代的羅馬,雖有近乎民主性質的議會,其實是世家大族行寡頭之治。古典時代的希臘雖然有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主,但貴族仍然掌控了很大的權力。對貴族來說,統治是他們天生的志業。他們出身門第,有學養、有見識。他們交遊廣闊,有國際觀。他們經驗充足,嫻熟軍事、外交這些平民不可能看得透的事務。就好像呂前副總統說的:「馬英九是可敬的對手。他從小就是被訓練來當總統的。」

民主之路難行。既得利益階級的勢力固然難以動搖,找到一種有足夠的知識、遠見、胸襟、信心來挑起自治之重擔的群眾也不容易。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晚上我室友游偉蔥君揭示給我一個他悟出來的道理。

原來他昨天早上泡茶的時候,很仔細的觀察了裡面茶葉的變化。起初,當熱水倒進去的時候,茶葉都一顆顆載浮載沈的漂在水上。但過了一陣子,有些茶葉就會開始慢慢舒張開來。漸漸的,那些吸飽水分的葉子都穩穩當當的沈在壺底了。另一方面,水面上總也還會飄著一些質地不良的茶渣子,造成我們喝茶時的不便。

這告訴我們有涵養有內容的人總是謙虛不誇的。他總是靜靜的避開眾人的目光,沈潛低調,卻暗暗將自己的芬芳散發出來與大家分享。

相反的,若是我們不願意多多吸收學習,就會跟那茶渣子一樣,不懂自我充實,不能開展。一直浮在表面,因為沒有內涵。大家都看得到你,也會不小心吃下你,但是總會把你吐出來的。

游君精通吃的藝術,也從中體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佩服。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