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人在新店的一家星巴克裡。我坐下來沒多久之後,右手邊就來了一家人,一對夫妻與一個看來是國小高年級的兒子。由於距離很近,我不時可以聽見那位媽媽與小男生的對話,原來桌上放了一本課本,媽媽表情嚴肅的向孩子講解書中的內容,說的都是一些「早期來到台灣的客家人.....」、「客家人與閩南人.....」等等社會科的內容。那孩子看起來也是沒心認真聽媽媽的話的樣子,所以三步五時我就聽到媽媽咆哮:「這怎麼簡單,學校老師怎麼可能沒教?」或是「你這種態度,誰能把你教好?」之類的話。這樣的對話內容大概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
- Apr 18 Sun 2010 22:43
隔壁桌的爸爸
- Apr 14 Wed 2010 09:44
[轉載]一個波蘭留學生的投書
感謝台灣的越來越國際化,我們可以看到波蘭人現身說法,傳達來自當事者的心聲。我一直覺得,一個人、一個民族之所以落後而被人欺壓,除了外在環境的不公之外,往往也要檢討自己。看了波蘭人的話,我更確信無誤。一百年前的義和團相信憑著自己的蠻勇可以敵擋洋槍洋砲;今天台灣的原住民相信「祖靈」之說而不肯遷村;而可敬的波蘭總統相信上帝會幫一群政軍要員克服惡劣的氣候。選擇不信的人能說什麼呢?
- Apr 08 Thu 2010 01:39
好書推薦:「美國文化模式」
這兩天在讀一本買了很久的書,「美國文化模式("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作者是E. C. Steward與M. J. Bennett,我看的是中文簡體版,譯者衛景宜,由大陸的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1972年就出版了,「一直作為美國各大學人類學課程的教材與跨文化培訓的手冊而廣泛使用。」我看的中文譯本似乎是根據美國的1991的版本翻譯過來的。目前好像沒有繁體版。
- Mar 26 Fri 2010 23:47
從台灣人對美國健保改革之偏見談起
「如果生了病的人沒有躺倒,人們便會誇獎他們沒有讓疾病影響工作;如果病人在家裡養病,親戚和朋友將會前去看望,表示關心,他們會忠告病人『快點好』(以便又能恢復正常),然後告辭;當生了病的人被送進醫院,就成為病例或病人,他們的生活便被醫院非人格的例行程序所控制。 疾患將病人界定為身體出了故障的人,需要客觀地,因而非人格化地對待,所以,人一旦生了病,他們作為社會有用之人的角色就遭到了剝奪。」
- Feb 15 Mon 2010 01:11
轉載:林中斌:缺乏聆聽教育的國民
可敬的林老師用了幾個他親身的經歷批評了台灣人「愛熱鬧」的文化。我想不要說曾經出國過的人一定會對這篇文章深有感悟。沒出過國,但有很好的涵養與自我反省的能力的人,應該也可以看出這些問題。這樣一說,關鍵還是在於一個人的文化素質,跟有沒有在外國生活過的經驗沒有關係。我見過很多外國經驗豐富的人,從來不懂得欣賞西方人的優點,自身身上的陋習也一點也沒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