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一文出來後,受到很大的注目。其中有三篇相關的文章很有啟發性。或許,原文的價值在後三者的激盪之下,更增價值。台灣社會有這樣針對公共議題之理性論辯的出現,實在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也對吾輩求知問學,大有助益。
 
三篇文章都刊在中國時報上。
 
第一篇是七月十七日李丁讚的「藍綠和解三部曲」。李先生也是原文的作者之一(發起者?)。他在「藍」文之中呼籲,在泛綠陣營首先開始自我批判之後,這件事若真想要更具建設性的結局,泛藍陣營也應該響應綠色學者這種反求諸己的自省。
 
其中,對我而言,最有啟發的大概是這樣一個概念:李先生提醒藍營的人,不要只是氣沖沖的痛罵為什麼那些深綠的人明知政府中充滿不義,還要繼續含淚挺陳總統。相反的,一個有自我反省能力的藍營人士,應該自我期許,好好思考一下,到底國民黨政權過去在綠營人士心中是如何的骯髒恐怖,以致於今天的深綠寧願支持一個貪腐一至於斯的政權,也不願看到可能的泛藍的復辟?為什麼有老百姓相信即使一個腐敗的綠色政權也比一個藍色政權好呢?
 
第二篇是七月十八日黃丞儀的「走出法治危機」。丞儀學長大體上同意作為原文出發點的情感基礎,可是不同意原文作者所提要陳總統自動下台的具體作法。黃提醒我們,不要一股腦的被激情沖昏頭。若我們真求有助於建立憲政慣例,就應該回歸憲法既有架構中的設計,利用「彈劾」或「罷免」這兩項機制來處理目前的僵局。
 
第三篇是七月十八日唐湘龍的「『以民主豐富中國認同』可以嗎?」。唐根本上質疑原文的立意基礎,他反對民主被當作是用來強化台灣認同的工具。如果真的是一個民主的政體,其人民的認同就應該是完全開放的,政府不應刻意採取某些手段來強化某種認同。
 
李文無疑是支持原文的,只是要求我們做的必須更多,特別是對藍營的民眾而言。黃文要求我們別忘了體制。只是這兩者精神上應該不矛盾。唐就跟李黃二者南轅北轍了。唐會反問李跟黃,既然原文裡已經把民主與台灣認同聯繫在一起,那無論泛藍在如何反省,只要不去其中國認同,終歸是無效。再說,國民黨試著用過體制內的法子,可是在立院表決中失敗了。而其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認同問題。難道要國民黨再發動一次彈劾嗎?還是泛綠自己內部會發動彈劾?
 
但是,我倒是認為唐可能過份吹毛求疵了。雖然「台灣認同」在原文中確有一定的重要性,但細觀文章,其要旨應該還是在於建立民主價值。
 
 
 
但無論如何,這四篇文章開啟了我們更多反思的空間,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