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政治社會上的現象,看似好像有那麼一回事,其實矛盾很多,讓我們好奇那些所謂的事實到底背後是怎麼一回事。
譬如說,華人在向外國人介紹自己的時候,總習慣說相對於西方的個人主義來說,中國文化像是一種集體主義。可是,第一,華人曾經被形容為「一盤散沙」,這樣的雅號要如何不與集體主義文化矛盾?第二,兩岸三地的華人政治社群中,沒有一個具備一個國家的國民理應有的社群意識、公民精神,因而也沒穩固的公民社會。一種社會文化被稱做是集體主義,但其成員卻沒有社群意識,這要如何自圓其說?第三,華人既不像德國人那樣重紀律,又不像日本人那樣地在乎公議,不像韓國人那樣團結,更不像美國人那樣有國家意識。如此,還有何集體可言?
又,據說現在的台灣人有點政治冷感。但另一方面,在政治上採極端的立場的人,無論是選民或是政治人物,似乎越來越多。此外,這個社會越來越在某些有爭議的政治議題上被撕裂分化。如此一來無異是說,政治上的衝突並未因為一般人的政治冷感而降溫。怎麼會這樣?政治狂熱與政治冷感這樣截然不同的現象如何同時出現?是因為這社會上各有政治冷感與政治狂熱兩種群眾嗎?如果是這樣,他們的究竟是哪些人?還是因為這些有能力影響政治的人常具有雙重人格,一時政治冷感而一時政治狂熱?如果是這樣,導致他們性格的轉變的外在機制是什麼?抑或是,所謂政治冷感與政治狂熱都不過是一種幻象,是一個更深層的現象的淺層表現?
再者,據說台灣人相對於多年前有更多的本土意識與台灣認同。可是在過去這些年來,台灣的公民道德也在迅速的萎縮,甚至瓦解。因此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在台灣人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應該有個獨立的身份並應享有更多的尊嚴時,我們沒有辦法藉由這種高尚的動機來建立一個更祥和的社會。反而是更多的猜疑與疏離取代了過去的純樸與和樂。這一切彷彿是告訴我們:儘管我們越來越愛國,我們沒有越來越愛我們的鄰居。如果我們沒有更愛我們的鄰居,那就表示「台灣」具有一些超出「台灣人」之外的意義,以致於「愛台灣」不蘊含「愛台灣人」。那麼,扣掉台灣人之後的台灣包含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