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的某一天,我在咖啡花園喝咖啡。我坐在走廊那排的位子上。因為走廊很狹窄的關係,這排桌椅都是並列的放置的。椅子就一排的釘在牆上,其實是個超長的板凳。我身旁還有兩張桌子。

這時一對夫妻帶著他們兩個可愛的小女兒來了。他們就坐在我旁邊的這兩張桌子上。但是他們的坐法很奇怪。夫婦兩做一桌,兩個小女孩自己做一桌。夫婦兩聊自己的,放著兩個小孩子在一邊獨自吃點心。

我猜想,若是這個家庭出現在台灣的咖啡店裡,那這幅畫面要嘛是爸爸獨自做一桌,翹著二郎腿喝咖啡看報,然後媽媽與兩個小公主做另一桌,媽媽一人細心的照顧這兩個可愛的小公主。不然就是爸爸媽媽分別拉著一個女兒跟自己坐,然後兩人細心的照顧這兩個可愛的小公主。這個美國家庭的坐法讓我感到很怪,彷彿這對父母放著孩子自生自滅的樣子。不過,也可能只是我自己太多疑了。

前一陣子某天晚上我的疑惑有了答案。從我爺爺的那個非常鄉土的家回來之後,我就又拾起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翻閱。那天晚上,我翻到「家族」一章,在其中的一段,費先生這樣寫:

「在西洋家庭團體中,夫婦是主軸,夫婦供同經營生育事業,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他們長成了就離開這團體。在他們,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團體來擔負,不在家庭的分內。夫婦成為主軸,兩性之間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兩性感情的發展,使他們的家庭成了獲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在我們的鄉土社會中,家的性質在這方面有著顯著的差別。我們的家既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成了配軸。..............」

根據費先生的見解,西方家庭的主軸既然是夫妻關係,且他們的情感才是維繫家庭的主要張力,咖啡花園裡那對夫妻會把孩子撇在一旁,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孩子長大了就該離開父母的家,開始自己的人生與事業。」這樣的觀念似乎根深蒂固的存在美國人的心中。譬如說我聽過美國人跟我說過這類的話:

「Joshua,你已經在你父母家待得夠久了。你父母一定很想把你趕出去了吧?」(其實我們的父母似乎巴不得我們永遠待在他們身邊。)

「我搬回我父母的家已經好一陣子了。我得趕快搬出去。我不想打擾他們太久。」(這是一句對我們來說不知所云的話。)

除此之外,在很多好萊塢青少年喜劇片中,常常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說的是高中畢業生想要快進大學,為了是過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前幾天(3/11)在ABC上的一個訪談節目當中,主持人說他的媽媽告訴他:「每個人上大學的時候,他與他的父母都在哭。他的哭是因為高興,他父母的哭是因為難過。」

在最近一部叫做「Dan in real life」的電影當中,這種家庭關係之間的微妙之處也被展現出來。這部電影表面上營造出一個和樂融融的家庭氣氛,但它真正想要傳達的概念是:「一個沒有妻子的丈夫是不會有家庭溫暖的。」男主角有很慈祥和愛的父母、關心他的一群兄弟姊妹、叛逆但很可愛的三個女兒。但這都不能彌補他的空虛。甚至,連他的女兒都會瞧不起他,嘲笑他是一個monk。其中二女兒還殘忍的對他說:「Since that you don't have your true love, it doesn't mean you have to punish us.」簡單的說,父母、兄弟、子女是不夠的,一個人得為自己建立一個夫妻關係才會有家庭幸福可言。

這種把親子關係放在夫妻關係之下的家庭觀念似乎其實與美國人視為核心價值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是一貫的。這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的父母是誰絕對不是我們能選擇的。甚至我們的子女會將來會是怎麼樣的人也不是我們能選擇的。我們唯一真正能選擇的就是我們的伴侶。因為那是你運用你的自由選擇權選出來的,所以他/她跟你最親密,因為這選擇是你的自由意志與理性思考運作之下的結果。這就好像在政治領域裡,世襲的君王不能代表你,但是你用選票投出來的代議士可以代表你,一樣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