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台灣人對於社會上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的對立的看法幾乎都是負面的。大家的講法不外乎是譴責兩陣營的各自號召群眾、撕裂社會、拒絕對話、使得一種普遍的全民的共識沒辦法在社會上形成。這樣的說法好像還沒聽說有人反對的。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這樣的譴責也可以是一種讚美。因為,正因為兩黨的對立,使得我們的社會雖然分裂,但這個分裂不是五個、十個、千百個小團體,而是兩個。換言之,感謝兩黨,我們雖然沒有團結為一,但至少團結為二。這個團結為二的力量,可也不小。若是沒有這兩股力量的互相鬥爭,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不會被推翻,陳前總統一家的弊案也不 一定會被揭露。
 
中國人是一個沒有強烈國家意識的民族。我們的社會組織裡缺乏一種強力而持續的動員機制,把群眾號召起來,同心協力的幹一件大事。唯一的可能只有一個:大規模的飢荒。老百姓走投無路了,只好離鄉背井去做流民。政府若是安撫不了流民,就是被流民推翻。幾千年來無一例外。因此,無論政治多黑暗、官員多腐敗,只要老百姓都還有飯吃,就不會造反。所謂「民不與官鬥」也。用現代政治學術語來說,就是不搞「權力制衡」、不做「監督政府」。
 
這個模式到了台灣就被藍綠對立給推翻了。藍、綠各自有一套堪稱完整的意識型態、有錢、有人,因此,他們能夠動員群眾。在過去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黨爭,東漢有黨錮之禍,唐有牛李黨爭,北宋有新舊黨爭,明有東林黨爭。但這些黨爭都是官僚與知識份子之間的政治鬥爭,沒有延伸到老百姓身上。要能動員整個社會的,還是只有等到中華民國的藍綠黨爭。感謝藍綠兩黨既水火不容又勢均力敵,鬥來鬥去的,於是很多骯髒污穢的東西就被攪了開來,攤在陽光之下。
 
如今,綠的那一方彷彿氣數已竭,所以再也沒有另一個機制有足夠的力量去糾結群眾與政府作對。台北市的內湖捷運線是一個荒謬的世界級笑話。高鐵留下了4400億的債務,眼見又是要你我買單。我相信每一個台灣人看在眼裡一定都很生氣。可是會有人要為此負責嗎?大概不會。因為除了兩黨之外,台灣社會上的所有組織都是地緣性的、宗族性的。它們沒有力量,也不會有意願去動員群眾做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簡單說,少了民進黨,再也沒人可以挑戰國民黨。雖不再有社會的撕裂與衝突,但,過去假權力制衡、監督政府等等好聽的名字來玩得權力鬥爭的遊戲也就玩不下去了。後者對老百姓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在中國人的宇宙觀中,陰與陽是並存、交錯、融合,而達到一種和諧的。但在早期希臘人眼裡,宇宙是不同元素之鬥爭的戰場,例如日與夜。這種鬥爭終會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但這靜態的現象的背後動力是鬥爭。波斯的祆教也持同樣的觀點,據說後來基督教也承襲了祆教的善惡對立論。有此大傳統作為支撐,西方人不僅不畏懼鬥爭,還崇拜鬥爭。資本主義講市場競爭、民主政治講權力平衡,一直到今天美國人崇尚的個體力量,都有一貫的脈絡可循,彼此之間也可收相輔相成之效。我還記得,大二修文化人類學的課的時候聽說過英文是世界上所有語言中與「戰爭」有關的詞彙最多的一個。
 
民進黨或廣義的泛綠勢微之後,台灣社會上是否能有一種新的力量去引導人民對抗政府?耐人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