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與主編兩人去誠品為新書提案,在路上主編接到一通意外的電話。對方是大陸某省的出版集團的對外部主任,剛好來台灣洽公,因為與主編曾經共同為一家雜誌寫過專欄,因此想要見上一面。
 
我們跟他約四點三十分在一0一大樓的PageOne書店。結果時間到了之後,對方才來電說他走到信義誠品了。我的主編只好遷就於他。主編帶著半點不悅、半點開玩笑的口吻對我說:「看,這就是大陸人。」(我的主編自己也是大陸人)
 
後來在對談之下,發現對方還是一個很有風度與見識的人。他講的一些話,倒是很令我困惑兼驚訝。不經一番講解,還真搞不懂其中奧妙。從中我也再次印證,由於國情的不同,在看待大陸的各種現象時,真的是需要從多方面瞭解,才能一窺全豹。
 
譬如說,這個主任說到這個出版集團去年的營業額是96億元,總資產額93億,旗下出版社每年出版品達五千多種。對台灣出版業來說,這是一個嚇死人的數字。全台灣一年的出版品也才兩萬至三萬種。然而,令我非常不解的是,在大陸一本新書的第一刷通常也就是三千到五千冊(名人作品或暢銷術除外)。這個數字跟台灣相差不大。然而,從人口數字上來說,大陸的出版量應該是台灣的五十倍才對呀?!
 
但從大陸人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出版業卻是蓬勃的不可思議。在這個才兩千四百萬人的市場上,每一個月書店的架上都將近有兩千多種新書,養活這麼多出版社,以及像誠品這種舉世獨一無二的書店。
 
後來我跟我主編請教過。他說,在大陸,許多新書只會在第一線的大城市流通,小城市根本買不到這類新書。所以,三五千冊也就是一個正常的數字。
 
鑑於此,這個主任來台灣考察兩天之後,接連的以「奇蹟」二字來形容台灣的出版業。他說,以大陸出版業的水準,來到台灣根本競爭不過,會立刻倒閉。他問主編台灣的優勢到底在哪裡?我的主編說,台灣出版業從選書、編輯、美術排版、印刷(這方面台灣還比不上日本)、到行銷,都很專業,而且敬業。主編立刻送了一本我們剛出的在誠品已連續數週上榜的書給這位主任,他拿在手上仔細端詳了半天,露出了那種嘖嘖稱奇的神情。
 
接下來那主任就開始請教到底要怎麼樣才可以讓把台灣的出版技術移植到大陸去。一種方案是派年輕的大陸編輯來台灣出版社見習半年。另一種是請台灣的資深編輯去大陸帶領一個編輯團隊。後來他們都覺得只有前者才是可行的。因為大陸本身太多複雜的職場文化與政治考量,一個台灣過去的編輯可能根本無法施展。
 
會談結束後,主編又告訴我,若以每一個人的產出而論,大陸的出版業完全無法跟台灣比(他自己在上海某出版集團工作長達十年)。那麼為什麼這個主任服務的出版集團有那麼高的營業額呢?答案很妙,是炒房地產。該出版集團在全國各地有很多的大樓,可能某一層做書局,其他樓層就出租出去。說來說去,名字雖然為出版集團,但出版只佔獲利中的很小一部份。
 
我接著問,如果說出版集團的主業不是出版,那將來若是一旦徹底的企業化,那那些完全沒有出版相關能力的員工,不都得失業了?主編很沈重的說,是啊,這就是將來的大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