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命究竟應該值多少?
 

芻狗,據說就是拿草紮出來的狗,古代人拿來祭祀用的。用完就丟了,不曾吝惜。古代人祭祀為什麼要用芻狗?這恐怕只有研究古中國宗教與風俗的專家才知道了。但現在的台灣人在拜拜的時候也會用些紙錢、紙人、紙車、紙屋之類的東西。前幾天新聞還報導市面上已經有了紙刻出來的iphone,一台2500,維妙維肖,但還挺貴的。因為買的人少,需求者得先下訂單才行。我們燒紙錢的時候,並不把它當真的錢看待,因此燒了也不會心疼。如此一來,芻狗的作用與意義,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
 
所以,若從字面上來解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就是說:「天地並沒有一顆仁慈的心,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對天地來說都像草紮的狗一樣,少了也不會心痛。」
 
最近因為天災的關係,台灣媒體上不斷地出現這句話。根據以上的字面上的解釋,我們的媒體就自然而然地進一步推出「風雨無情」、「上天對人類是很慘忍的」、「小老百姓的命一點也不值錢」這樣的引伸意涵。但這樣的解讀其實是我們自己加進去的,並不屬於這句話的原意。
 
關鍵在於,在<老子>一書的思想當中,「不仁」其實並非壞事,而是道的展現。一般<老子>的翻譯都會把這裡的「仁」翻譯成「偏私」的意思。因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老子>的文本脈絡之下應當解讀為:「天地對待萬事萬物並沒有私心,任憑一切自然發生。所有東西來來去去,順性而為,天地都不會為之留戀掛懷。」若看一下<老子>第五章全文,就更清楚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由此可以看出,「不仁」其實是一種理想,就是要把人主觀的私心與價值判斷去除掉。因為這正是自然之大道。自然從來不刻意照顧它的任何一個份子,正因如此,自然世界才會生生不息、循環不已。打個比喻,天地之運行,就好像我們用來生火的鼓風爐一樣,它本身是空虛的,但經過有節奏的律動之後,風就源源不絕的從中產出。
 
接下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想,如果按照<老子>的本意來解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我們根本不需、不該為了颱風造成的傷害而擔憂或哀傷。生死有命,我們能救災就救,不能救的就隨他去吧。從來也就沒人保障人都有福氣長命百歲、安享天年。為了死生過分傷心憂慮,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生命的過份的依戀與固執。
 
然而,老子的態度真的對嗎?追尋「自然」到了這一地步,是否過頭了呢?這很耐人尋味。
 
回到正題。語言本來就是活的東西。一個用法用久了之後,就自然取得了正當性。我們要用新的角度去解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當然並無不可。只是如此一來,大家不免會逐漸遺忘這句話在<老子>中獨特、豐富的意義,似乎有點可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