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同學的同學來台灣參訪了一趟,寫下了他的心得。他用的吊橋理論很有趣,我覺得頗適合用來描述現在的兩岸關係。

 

 

*********

2009年8月17-25日,在台湾小住了9天,被塞了N张名片,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学到了很多东西,感受到了岛内民众生活百态。最震惊的是岛内的公民教育,其次就是官不聊生的政治生态,最后则是台湾年轻人的开放以及社会公益心。尤其是苏花糕饼屋有关苏花高速公路的一系列活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何谓公民社会的强大力量。

当然围绕8-8水灾,也近距离的看到了蓝绿分明之下的地方政治,面对灾情是如何的无能为力,所谓“宁要王八蛋,不要笨蛋”的民间呼声可能多少有些苛刻了,当然“阿斗”也有自己的致命缺点,“they” "after all" 原来哈佛熬出来的英语也有不灵光的时候。

蓝绿两边的战将,都有碰面,本着“誓死捍卫说话的权力”的基本原则,倒有相安无事,虽说没有其乐融融,不过杯盏交错之间,到也还是各自立场,各自表达,各自坚守。 倒是两边的高学历,着实让我又惊又喜,都是响当当的博士出来的,到底是多年的精英教育培养,从处理提问,到切入问答,再到总结立场,统统都是滴水不漏,看的我蛮过瘾的。

由于蓝营统统拿夫妻婚姻来比拟两岸,所以我也姑且拿学到的“吊桥理论”来八卦下。该理论说的是,一男一女过吊桥,狂风袭来,吊桥摇晃不止,于是女孩子抓住男孩子的手,过吊桥,一来二去,过完桥了,男孩子就误以为对方信任,喜欢自己,欢天喜地的想接着进入感情下一段,殊不知是自欺欺人,把“共需”演变为了“情感依托”。目前两岸有些腔调就是如此吧,经济不景气之下,或者说岛内有多一些的女孩子似的疑虑和担心,围绕ecfa也纷纷攘攘,但是围绕“自由行”却有惊人的支持率。吊桥理论的悲剧性结果就在于,双方在没有正确理解对方立场和底线的时候,误会是难免的。

岛内的7年级生们,关注的就是生活而已,吃喝玩乐是第一位的,跟统也好,独也好,关系不大。绿营的取巧就在于,打出“民生”的棋子,榨取信任和政治资本。面对这种情况,过吊桥,赢得美人归的计策就在于理解对方的心态和立场,立足于自己,包装好自己,不怕过桥不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