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風情-美國人的反省能力
 
2009-11-29 中國時報 【鄭漢良】
 
     前《紐約時報》駐上海特派員Howard French法蘭屈先生,日前
接受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刊物訪問時,抨擊美國傳媒報導歐巴馬亞洲
行程的表現,形容這群陪同總統蜻蜓點水式訪問亞洲四國的記者們,視
野和報導同樣膚淺,尤其對歐巴馬的中國之行,報導完全欠缺深度,捉
不到重點。
 
     目前在哥大新聞學院執教的法蘭屈說,傳媒所報導的故事,只是
一群華府記者對中國之崛起和美國之沒落的一種歇斯底里的失落和憂患
心態的表露,再加上傳媒鬥快搶先的壓力下所衍生的萬事通專家的解述
,報導內容難免流於形式和空洞。
 
     法蘭屈說:「他們(華府記者)到中國進行三、四天採訪行程,
他們一下子要進入另一個國度,但他們又不懂中文,也不認識任何中國
人,他們只在總統隨團的安全玻璃罩下採訪,然後像蜻蜓點水似的跟著
總統一國又一國的行程,每天都有截稿壓力,所以他們只能寫出這些稿
子。」
 
     華府記者們所犯的其中之一錯誤,據法蘭屈觀察,就是大家都異
口同聲說歐巴馬對中國的人權問題立場軟弱。他說,只不過歐巴馬沒有
在公開場合大聲提出人權問題,輿論幾乎一致都說歐巴馬軟弱了,美國
不提人權了。法蘭屈反問:「我們幾時為了一些敏感問題,像演戲般的
當眾向中國大聲提出質問,然後問題得以解決的?這些成功的例子似乎
不多。」他說,其實歐巴馬出發前已強調,他將以不一樣的方法與中國
打交道,只是華府的記者不懂歷史,也忘記總統的話。
 
     法蘭屈又認為美國的傳媒錯過了一個新聞重點,那就是歐巴馬在
訪問中宣布未來將派遣十萬個美國學生到中國。他認為這是整個中國之
旅中最最重要的新聞,但所有的記者都沒有捕捉到這樁新聞的扼要。
蘭屈說,過去美國有些天真的想法,認為中國派出大批學生到美國留學
,他們學了美國的民主和自由之後,將美國的一套搬回中國,從而改變
中國,但這個想法顯然是一廂情願。法蘭屈說,現在歐巴馬反過來,希
望大批到中國學習的美國學生,能夠更切實了解這個崛起國家的價值觀
,並同時又將美國的價值觀帶到中國社會,將兩個國家的距離縮窄。這
個計畫一旦落實,二十年後大家回頭再看,相信都會贊同歐巴馬當年的
決定是偉大的構想。
 
     姑不論法蘭屈的看法正確與否,事實上,美國傳媒很多時候都犯
了「自以為是」錯誤。在美國人眼中,特別是自由派媒體,歐巴馬是能
言善辯、有一張開麥拉臉孔的政治明星,他們都以為歐巴馬可在中國刮
起一陣旋風,成為中國新一代的政治偶像,就好像歐巴馬當年成為民主
黨的黑旋風,以狂風掃落葉之勢一下子崛起政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黑
人總統。美國媒體這種假設,顯然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法蘭屈狠批美國媒體,其實正好反映美國這個國家和人民具有自
我反省的能力。歐巴馬訪中前,美國影響力大的媒體如《紐約時報》和
《時代雜誌》,都發表社論和刊登專輯,呼籲歐巴馬應該利用這次訪問
好好向中國學習,大陸和香港有些媒體將這些新聞當作「喜訊」,紛紛
轉載,骨頭突然輕了好幾斤,猶似騰雲駕霧。
 
     記得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稱霸全球時,挾著大把美鈔的日本財團,
跑到美國大肆搜購地產物業,連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
,也成為日本人的囊中物。美國不但沒有仇視日本新一波的神風突擊隊
「突襲」,當時媒體反而撰文呼籲美國應該向日本式的企管學習,向日
本學習成為當時流行的口號,有關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幕府將軍的書籍,
大行其道,連帶三宅一生的時裝,也成為美國人所愛。
 
     美國人這種反省能力,世界上又有多少國家可以呢?
 

羅馬人在西元前272年統一了全義大利,八年後開始與當時位在北非的海上強權迦太基帝國展開了第一次的布尼戰爭(西元前264~241)。在此之前,迦太基已經主宰地中海的海上貿易將近五百年,而羅馬是一個幾乎對海戰完全陌生的民族。然而,根據歷史記載,羅馬人有一次在海邊找到了一艘迦太基戰船的遺骸。羅馬人以這艘破船為模型,打造了羅馬第一支艦隊,並在與迦太基的第一次戰爭中就重創她的海軍,最後在第一次布尼戰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迦太基被迫撤除對羅馬的貿易限制,並要連續十年向羅馬繳交巨額賠償。羅馬還取得了科西嘉、薩丁尼亞、與西西里島。
 
這個故事是後來的羅馬史家所津津樂道的一則傳說。其中應當有些誇張與簡化,並顯然是受到後人對羅馬驚人的軍事力量的崇拜的影響。然而,羅馬是一個具備極強的應變、學習、模仿能力的民族,應該是可以被肯定的。
 
從羅馬,我們可以回頭看看今天的美國。根據我的理解,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大家口中說的「民族大熔爐」。美國社會本身有一個極強的一貫的民族精神。這個精神會隨著時間變化,但這個變化的主導權掌握在美國人自己的手中,而非其他的民族,甚至也不是新移民。就好像歐巴馬一定是靠著擁抱American Dream與他們的Funding Documents裡面中的理念才能獲得美國社會的接受,而非他的肯亞、印尼、或黑人背景。
 
然而,像羅馬一樣,美國卻是一個極能吸收異種文化之精髓的民族。美國建國之思想根源就與法國的啟蒙運動密不可分。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又吸引了德國、俄國最優秀的科學家為他們效命。十月三十一號的中國時報報導,美國聯邦眾議院院會在九月廿八日(台灣的教師節)以361票贊成、47票反對,通過眾議員格林(Al Green,民主黨,德州)所提的決議案,「紀念並尊崇孔子,以表彰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美國國會的舉動可能摻雜了些許的政治意涵,不乏拍馬屁的味道,因此或許不足為憑。真正讓我佩服美國的,是「功夫熊貓」一片。說實在的,這部卡通片其實除了表面的中國元素之外,其精神內涵跟中國文化並沒有什麼關係。然而,美國確實把「表面的中國元素」發揮的淋漓盡致。張藝謀、陳凱歌這些一線大導演只能濫用人力、財力、與特效拍些僵化空洞的武俠大片來宣揚他們所謂的中國文化。但,美國人卻能利用中國元素拍出一個生動、可愛、活潑、老少咸宜、卻又不乏教育啟蒙意義的傑作。我有一個朋友看了「功夫熊貓」之後很開心的說:「哈哈,這樣以後世界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我們的熊貓了。」然而這個現象的另一面是:只有美國人能將熊貓與中國文化結合,然後透過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將之帶進世界上每個家庭裡。
 
長久下來,中國文化的解釋權很可能將會落入美國人的手裡。這個現象其實已經在發生了,而且恰恰發生在各種「熊貓熱」之中。事實上,在過去的中國歷史當中,中國人自己從來沒有把熊貓當作自己民族的象徵,藝術裡沒有、文學裡沒有、政治裡也沒有。把熊貓與中國作結合,本來就是一個外國人的膚淺之舉。然而因為今天的中國人對自我缺乏認識,所以也不知道在外人之前該如何呈現自己,所以也只好盲目的追隨。
 
根據我粗淺的認識,今天的漢學界的幾位所謂的大師,都以美國為學術工具的根據地,譬如余英時、許倬雲、杜維明,還有已故的黃仁宇。如果將來真的每年都有大量的美國學生去中國學習,美國對中國的認識會越深,也越能吸收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人若不放下自傲的心態,奮起直追,有一天世人可能要透過美國來瞭解中國。就好像今天世人要透過美國、法國、德國來瞭解希臘一樣。
 
我在鹽湖城的時候,有一天在Coffee Garden喝咖啡,桌上擺了一本Weiming Tu的"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杜維明先生的成名作,是他對「中庸」的詮釋)。一個經過的老先生瞥了一眼,很開心的跟我說那是一本好書。一聊之下,原來他對禪宗與打坐(美國人說的meditation)很有興趣,而且自己也在教課。這件事讓我一直有一個感覺,若說中華文化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紀被恢復,那很可能會是發生在美國,而非中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 蕃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